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桁架结构反时敏目标变后掠翼导弹弹道优化设计与分析(3)

时间:2022-02-14 22:59来源:毕业论文
为此,本课题针对时敏目标的机动和位置更新的特征,基于直接离散的优化思想,采用 hp 自适应伪谱法,就一种桁架结构变后掠翼导弹弹道优化设计方法

为此,本课题针对时敏目标的机动和位置更新的特征,基于直接离散的优化思想,采用 hp 自适应伪谱法,就一种桁架结构变后掠翼导弹弹道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变形 弹翼参数(后掠角)和攻角参数对导弹机动能力的影响规律,提高变后掠翼导弹打击时敏目 标的飞行性能和控制能力,设计变后掠翼导弹滑翔段(射程最大化)和俯冲段(终端速度最 大化)优化弹道,形成一套变后掠翼导弹弹道优化设计算法, 为反时敏目标变后掠翼导弹总 体工程设计和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参考。

第 2  页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1。2 变形翼的概念与分类

变形翼的概念历史悠久,最早的变形翼出现于 1916 年一位美国人的“变形机翼”的专利

申请中,在过去的 100 年间,机翼的变形也由表面到实质转化。 首先是“调整翼面形状”。所谓“调整翼面形状”,实际上就是通过起落架、襟翼、缝翼、

变后掠角翼面等,移动翼的某一部分,使其到达新的角度或位置,来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 任务要求,获得比较理想的飞行轨迹。美国的 F-14“雄猫”战斗机,翼面为刚性变后掠翼, 通过大型枢轴装置和翼的固定段相连。其后掠角可在 20°~68°之间变化,由机载设备根据 飞行状态自动调节;可动段具有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在起降和机 动飞行时使用;翼的固定段前缘安装可动前置扇翼,为由后掠角变化产生的压力中心移动提 供配平升力,同时减小翼载。但这种类型的翼使得导弹机构更加复杂化的同时,功能拓展却 有限,效率不高,无法在宽广范围内自适应飞行[1]。

其次是“主动气动弹性翼(AAW)”。常规翼主要是利用操纵面控制飞行器飞行,而翼常 因为刚度不满足要求,产生气动弹性效应,影响操纵面效率,但 AAW 却利用翼的柔度,在 主动系统的控制下,使翼发生所期望的弹性变形,产生操纵力,且只要设计合理,操纵面本 身只需要偏转很小的角度就可提供足够大的操纵力,而此时翼由扭转产生的变形却比传统翼 小。目前,AAW 技术多次成功用于变外形飞行器,并得到了理想的飞行效能。将 AAW 技术 应用于 F/A-18 的机翼后,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其重量降低 48%,刚度减小 40%;将 AAW 技术应用于 F-16 的机翼后,其重量降低 20%,刚度减少 25%,在高速高压下导弹的操纵能力 却增加了 10%。

真正意义上的变形翼是将智能材料、作动器、激励器、传感器等无缝应用于飞行器。飞 行器内部装有的较高灵敏度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信号,分析系统的状态,给出激励信号, 操纵作动装置,实现翼的形状或面积的连续改变,来适应不同的飞行条件,从根本上提高飞 机的巡航和冲刺能力,改善飞行器的机动性能[2]。近年来,美国已经对真正的变形翼展开不 断地探索与研究。美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于 2003 年启动了“变形飞机结构”

( Morphing Aircraft Structure,MAS)项目,该项目分别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新一代航空技术 公司、雷声公司三家承包,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变形机翼。

1)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折叠机翼”方案。 该“折叠机翼”,通过使用压电作动器,将机翼全展开或部分展开,来适应各种飞行条

件。飞行器在起飞或者巡航段低速飞行时,机翼处于全展开状态;飞机在俯冲段做高速机动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3  页 桁架结构反时敏目标变后掠翼导弹弹道优化设计与分析(3):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897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