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某120mm迫击炮内弹道程序设计与特性分析(2)

时间:2022-08-09 22:54来源:毕业论文
1。2 迫击炮的弹药 系统 为了适应前装滑膛迫击炮的射击和弹道要求,迫击炮的弹药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为了保证弹丸飞行的稳定性,迫击炮弹都具有尾

1。2  迫击炮的弹药系统

为了适应前装滑膛迫击炮的射击和弹道要求,迫击炮的弹药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为了保证弹丸飞行的稳定性,迫击炮弹都具有尾翼稳定装置。由于迫击炮的弹尾很长并具有稳定装置,所以与同类口径的火炮相比迫击炮的药室容积较大。此外,根据战术要求,一般迫击炮的初速和最大压力都比较低,因此装药量一般很小,装填密度较小。为了解决在低装填密度的情况下保证装药均匀稳定地点燃从而得到较好的射击精度,迫击炮的装药一般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称为基本装药,装填在用衬纸包装的基本药管内,起传火作用,装填密度很大,药管底部装有底火;另一部分称为辅助装药,它由环形药或其他形状火药分装成等质量的药包,辅助药固定在尾管周围。辅助装药的点火完全依靠基本装药,整个基本药管的结构也正是以这样的条件进行设计的。

IBHVG2最近的添加项是用双燃烧室发射药理论(相对于更适合大多数枪炮的单结构)来描述迫击炮的结构。这两部分是有联系的,分别是爆发排出部分和可渗透筒部分。在爆发排出部分,两个药室的发射药都是独立的,直到爆炸产生的压强到达筒内。接下来碎裂盘碎裂,双药室就会像一个被均匀搅拌过的反应器一样,跟有内外两个独立药室有一样的容积。通过IBHVG2软件对迫击炮进行内弹道仿真,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双燃烧室模型中新出现的两个变量SDCF和GDCF的特性进行有效地研究,便于分析SDCF、GDCF的灵敏度变化规律,以完善迫击炮内弹道双燃烧室模型理论。

当基本装药的火药气体流出尾管点燃辅助装药之后,由于气体的流出使管内压力迅速下降,管内未燃完的基本装药与管外的辅助装药基本上在相同压力下燃烧基本装药和辅助装药在不同厚度下同时燃烧,生成气体的规律较为复杂。鉴于该过程的复杂性,通常在经典内弹道模型中是用单一药室来描述这一过程的。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由于所用火药都很薄,另一方面由于基本装药仅占全部装药的一小部分,基本装药在点燃辅助装药以后的燃烧情况不会对射击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在进行内弹道分析时可以近似假设基本装药是瞬时燃烧完的。经典内弹道模型假定,在基本装药燃完的瞬间,火药气体立即冲出传火管、冲破衬纸并使辅助装药全面点火,达到启动压力后弹丸也开始运动。迫击炮比榴弹炮的弹道更为弯曲,射击死角很小,能命中其他炮中所不能命中的目标。

1。3  迫击炮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1。3。1  迫击炮的发展历史

1。3。2  迫击炮的发展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任务 

迫击炮所以存在有这些战术上的优点,是和它的弹道性能分不开的。优良的弹道性能需要合理的结构设计,我们主要工作是进行迫击炮内弹道仿真设计与分析,研究迫击炮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由于迫击炮的内弹道过程较为复杂,采用经典内弹道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时会忽略掉一些细节,所以会有一些偏差,用经典内弹道模型进行仿真所得到的数据无法用于细致、精准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得到初速和膛压等基本参数,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装药设计以及初步的性能分析。本文的任务,就是用经典内弹道模型对某120mm迫击炮进行弹道仿真,通过得到的仿真数据来分析迫击炮的弹道性能。

2。  迫击炮概述

迫击炮作为一种常见火炮,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凭借其多方面的优势在各种武器中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早在公元1126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宋朝的陈规就发明了间接瞄准射击术,实现了用抛石机在城墙内对城外敌人进行打击。现代武器大家族中,涌现了诸如激光武器、电磁动能武器等许多新概念武器,也有很多武器因为各种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迫击炮这一“古老”的炮种却经久不衰,仍然是小型军事单位例如步兵班组所携带的极佳武器配置,在战场上无论是用于杀伤敌人还是用于攻击轻型装甲,都有着不错的效果;还可以用于发射烟雾弹和信号弹一类有特殊作战任务的弹丸。迫击炮不仅用途广泛,而且构造简单、便于携带,也正是由于其独树一帜的结构,迫击炮的弹道过程及特性也与一般膛线炮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某120mm迫击炮内弹道程序设计与特性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977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