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理论分析
1.内部控制质量界定
现如今针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我国专家学者还不能达成一个共识,这是由于构建评价体系在选取相应指标时容易出现分歧,稍有偏差就可能会导致结果失去可信度。综合各方的观点,可以暂时得出如下的衡量法则:
(1)要素导向。由该导向建立起的评价体系被运用地最广泛,判别规则主要是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五个基本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五项。这种导向的优势,是它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相较其他导向而言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2)过程导向。这种观念觉得,内部控制具有两个不同的过程,分别是设计、实施。针对这两个不同的过程,应当分别评判,统筹规划。例如设计过程是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夯实这个理论基础,才可以保障后续的实行起到作用。而有了完善的制度设计,还应该保证得到合理实施,才能最终评判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令人满意。
(3)目标导向。赞同这种导向的学者觉得,内部控制目标有没有达到、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完成了多少,完全可以是评判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实施效果的一种标准。
(4)替代法。在现有的一些研究资料中,作者都会选取一些比较容易获取的有价值的指标来取代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例如企业有没有公布自我评价报告,或者是企业有没有向社会公众公布它现存的内部控制缺陷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能不能令人满意。
对比上述几种导向法可知,前两种方法虽然可以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从理论基础方面为我们所用,但客观性稍显不足,容易被人为因素左右,并且指标数量巨大,评价过程实施难度较大,成本也较大。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上市企业繁多,行业和具体属性都不一样,所需要的制度设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没有可比性。替代法与要素法、过程法相比,虽然实施过程比较简便,但不够可靠,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让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信服,缺乏可靠性的内部控制无法得到广泛实施。
本文以目标实现程度为标准,可以合理避免上述三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由目标导向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并未以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上市企业,而是区分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因材施教”,由于做到了特殊例子特殊分析,能满足不同受众对企业的不同需要,因此也更加客观可靠。除此之外,目标法还有数据易得,工作成本较低的优势。本文还存在改良之处,即在历年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将目标依据置换成国内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定义的内部控制的目标。相信这个优化会让整个评价体系更加精确更加科学,能有效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推动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的稳步发展。 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3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