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积极情绪研究现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国内外积极情绪研究现状

积极情绪研究现状①拓展---建构理论在综合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瑞克森(Fredrickson )经过探索构建了积极情绪的拓展一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该理论分别从进化和个体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说明了积极情绪在个体进化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系统,当个体收到信息并执行的过程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积极情绪可以在个体的身心与社会心理资源之间建构一定的长久记忆关系。当个体一旦尝试体验过积极情绪带来的对创造力有很大改变的作用后,个体可以保持这种记忆并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将新思想和行为迁移使用。图3展示了此理论的作用过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旋转式上升的过程,个体的思想或行为会随着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得到递进式的提升[51]。87055

②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艾士( Ashg) 1999年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脑皮层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水平会随着积极情绪状态的保持而升高,促进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多维性,并增强对习惯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有利于任务的创新性解决 [52]。

对于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的早期研究也较丰富,Isen(1985)根据一系列实验研究提出情绪促进创造性的假说,她认为积极情绪使认知更加灵活变通,认知活动所处的情景和组织方式都与积极情绪有很大相关性。之后他们对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进行不寻常词汇联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词,积极情绪词作为积极材料更容易被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产生的联想更加丰富。1987年他们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是否影响与创造力研究有关的问题解决过程及远距离联想(RAT)成绩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是处于积极情绪组的个体表现更好,这证明了积极情绪对问题创造性解决有很大作用[53]。

    Basch的认知资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Isen的观点并对消极情绪如何抑制创造性做出了一些解释。Basch(1996)提出消极情绪是从一定情境中受到刺激产生的,此时个体的认知会产生对这种消极情绪的抵抗,这就消耗了个体本身的认知能力,减少了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资源。由此可见情绪在抢夺认知资源上远远超过思维的能力,对失败的恐惧也会如此。个体总是面对解决问题的时间界限,因此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大量占据人的认知资源和精力,导致个体难以将思维方式转换到更具创造性的水平[54]。 

Marruy等(1990)在事物分类的实验中表明: 保持在积极情绪状态中的个体更容易得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因此对事物进行分类时灵活性更高。在测试寻找相似物时,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找到的事物更多或者发现更多的相似性,在比较事物差异时,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也更容易发现细微的区别之处[55]。

   Vosburg (1998)运用现实生活发散思维任务考察创造力,发现在自然条件下,积极情绪对任务完成有促进作用,消极情绪表现出抑制作用;情绪的唤醒度并没有影响结果。他还发现积极情绪个体希望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消极情绪者会综合对比各个策略,找到最佳方案。

近年来,各国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卢家相(2005)等人通过实验,验证焦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焦虑类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不同,其中只有状态型焦虑对学生的创造性有显著影响[56]。李淑娜(2007)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支持了积极情绪促进创造力的假说。 De Dreu等(2008)提出了双路径模型,认为实现员工创新的两种重要因素分别是灵活性思维和持久性思维。前者包括数量较多的认知范围,后者只包括少数几个范围,但可以刺激更多不同的想法诞生,长期坚持会促进创造力提升。选择哪一种信息取决于个体正处于何种情绪状态。这种关联可以影响工作记忆,进而促使个体认知更加灵活发散,有助于新想法的诞生,提升创造力[57]。潘仲君(2010)调查了共计160名大学生,对比原始情绪以及诱发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是否受到调节对创造力水平高低的作用。;实验表明原始情绪和诱发情绪都会显著影响个体新颖观点数、思维灵活性、原创性,同时经过调节情绪后的个体表现也更好[58]。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