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新闻评论中“标题党”现象的利与弊(5)
时间:2016-11-17 21:5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五)网络新闻对标题文字的依赖 网络新闻时代,新闻大多都是题文分离的模式。受众只有先看到新闻的标题,点击进入之后,才会看到新闻的正文内容。因此,网络新闻中标题的好坏与否,决定着此条新闻的命运。这种利益链条的驱使,也就导致了网络新闻对标题文字的依赖。再加上在网络新闻中,“点击率就是生产力”、“卖点就是看点”的利益价值观导向的影响下,“标题”这种可以“点石成金”的特殊功能,就尤为受到新闻编辑者的亲睐。一个平淡无奇的事件,在标题文字上稍作修饰,包裹上一个共芒四射的外衣,经过精心包装后的标题,得到的是惊人的点击率。当然,结果经常是,受众叫苦连天,“标题”却乐此不疲。 三、“标题”在网络新闻评论标题制作上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传播的盛行,“标题”已经由最初的恶性标题的代名词演变为一种网络标题的制作手法,成为网络中一个比较中性的代名词。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负责人曾说,“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增加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新闻。”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带有创造性、科学性、 规律性的艺术。” 为了适应逐渐娱乐化的新闻环境,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网络新闻评论的标题制作上,也慢慢地增加娱乐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增加新闻评论的受众关注度。当然,也不乏运用的很多“标题”的手法技巧。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网络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通常在新闻评论标题中,有时会用到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例如网易新闻中心2010年3月10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最高检官员:局长日记事件揭示贪官真实一面》的新闻评论,但经人民网转载之后,改题为《最高检官员谈日记局长:贪官背后都有一段辉煌》。改题后将贪官的简介历史比喻成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立即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跟帖反感。跟帖评论大多用词情绪化,夸张激烈,甚至人身攻击力等等,跟帖成为受众泄愤的场所。但不管是谩骂还是赞同,这篇新闻的背后操控者都达到了他的最终目的。 (二)标题制作的故事化 “若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擅长以简洁而精巧的文字设置悬念,自然可以在网民快速浏览的一刹那紧紧抓住其眼神,网络新闻标题所展示的故事内涵和想象空白使之欲罢不能。” 在海量的网络新闻中,传统的单纯表达文章内容意义的标题已经不那么受众所欢迎了。在标题中给受众营造一个充满联想的故事化环境,不仅提高新闻的评论趣与评论力度,也提高了评论的点击率,使文章得到很好地传播效果。例如,腾讯网2013年5月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天人感应”作祟?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的评论。大多数读者受众,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都会毫无体抗力地被“天人感应”所吸引。随之会疑惑“天人感应”跟中国人讲不讲逻辑有什么联系呢?中国人怎么就不讲逻辑了呢?种种猜想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点击进去看个究竟。而评论中的内容却与“天人感应”无关,大家评论的观点都不一,把修辞、文学等等都扯到了逻辑思文上。在评论标题中故意嵌入一些隐形或者明显的问题,使读者看了之后产生一些疑问或者联想,利用故事化的手法引人入胜,以达到良好的评论观点信息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