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中的地方政府形象研究(4)
时间:2018-05-21 21:3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意见的表达平台,各网站上的论坛,贴吧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微博等等,都有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的观点。 举个例子,“2014年4月17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宣布: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严重违法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而之后新浪网采访了举报人李建军,询问了他在揭露华润原董事长宋林违法的前因后果,而受访人李建军也表达了告发之中的艰辛。在评论版块里,被网友点赞最多的几个是这样说的: “好样的李建军!我个人很挺你!希望中纪委能一查到底!” “这才是真正的反腐英雄,现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勇士!” 可以说,这些网友的众多评论就构成了网络舆论主体,它们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的态度,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中立性质,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反映网友的主观意见。 而前面两个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则代表着对于这个新闻采访,对于举报者李建军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更多网友对李建军的举报持支持态度,即网络舆论中的热门话题或者网友认可度高的内容和看法,这些公众舆论经过剖析而成为舆情。 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客观存在的,而网络舆情强调网络舆论的趋势与解读。 民众主体对事物的看法,无论是否表达,都是“舆情”,而公开意见之后,才能形成“舆论。” (2)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相同点 上面介绍了舆情和舆论的区别,而这两者间也有共同之处。 之所以两者经常被人们混淆,就是因为两者都来源与公众的心声,代表了公众意见,它们的来源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另外,就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而言,研究两者的主要媒介也是相同的,就是网络媒体,通过对网络媒体的评论版块等民意汇集地进行研究。 (3)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关系 王来华先生在“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一文中提到了舆情和舆论相互转化的概念。他的观点认为舆论舆情转化应当是一种常态。例如,公众受到网络舆论的感染,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这就是舆论向舆情的转化。而网络上多种意见的集合向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以及公众意见成为公开意见,就是舆情向舆论的转化。 而本文将主要描述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 网络舆情中的地方政府形象呈现 在上文中我已经写到,地方政府形象的好坏与否源自于社会公众的主题评价。对于地方政府自身来说,它与中央人民政府不同,没有国际竞争力的考核。所以最能引起网民注意的事件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形象。 想要获取网民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政治态度,对新闻评论栏,或者微博等舆论平台进行舆情分析自然是最直观的办法。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