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对大学生购买小米手机行为影响的分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粉丝经济对大学生购买小米手机行为影响的分析(3)


1。参与感
在传统传播模式下,粉丝是品牌的受众,他们只能接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品牌内容建设,影响舆论传播方向,我们称之为UGC,即“用户产生内容”。[7]如为偶像自发组建的粉丝论坛或者讨论组,很多粉丝参与其中,播报自己所获知的最新消息。另外,粉丝乐于向周围的人推荐偶像周边产品,主动做信息传播者。
2。认同感
粉丝希望通过释放自己内心的激情,展现出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因此他们痴迷于某个事物或某人并做出狂热行为,进而获得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信心。在产生狂热迷恋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群体归属感。[8]
3。层级化
在粉丝团体内部,虽然能获得言论自由和认同感,但这并不能说明绝对的平等,粉丝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有制度也有阶级,阶级的高低产生权利的划分。[9]如有关明星的QQ群都会有群主和管理员,他们有权利管理人员的进出。又如粉丝后援会中设立会长、社交员、调解员、资金管理组、宣传组、口号策划组等职务,招揽新成员,管理庞大的粉丝团体,当偶像开办演唱会时,粉丝后援会有条不紊的开展宣传活动,为偶像撑场面。不能否定的是,即便在虚拟网络中,也逃脱不了阶级的划分,而不同的权利掌握的资源又是不一样的。
因此,由权利差异引起的利益多寡会激发粉丝对权利的渴望,引发争夺。粉丝在贴吧中签到、回帖会升高经验值、等级,从而更有可能更为吧主。
(三)粉丝经济
1。粉丝经济的定义
Fiske在其著作《粉丝文化经济》中写道,所有受欢迎的观众从事不同程度的符号生产力,产生意义和乐趣,涉及到他们的社会情况的产品的文化产业。但是,粉丝们经常把这个符号生产力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文本制作,从而可以在其中传播——从而有助于定义——粉丝社区。粉丝们创造了一个粉丝文化,有自己的生产和分销系统,形成了我所说的“影子文化经济”,这是文化产业之外的一个文化特征,影子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分享了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更为普遍的大众文化所缺乏的。
结合互联网推动粉丝经济的发展,张亚萱认为可以将“粉丝经济”的概念总结为:传播者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使“粉丝”在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充分调动情绪资本,产生情绪化的模仿和顺从行为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粉丝”对某种商品或者某一类人群的关注度,被关注的商品往往具有超出同类产品的特质,而被关注的人群身上则具有某些超越常人的优点或者个性。[10]如小米每次推出新品,米粉就会在论坛上热议,四处寻找F码(Friend Code)获得优先购买机会。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沈阳教授提出粉丝与传统媒体中的观众和读者的概念相似。粉丝经济则是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机制将粉丝聚集起来,采用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盈利的经济模式。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