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2)
时间:2023-09-29 09:3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产生量日益增加,我国的污水处理相比较国外而言,效率低、成本高,同时也存在着部分企业无视法律法规随意向河道排放污染物,造成我国大部分地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杭州市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同时水污染的现象也很严重,富营养化现象频繁出现,影响了河道的正常功能。为了让老百姓重新看到清清河水,近些年,我国大力支持城镇乡村进行五水共治,污水截污纳管,对河道进行治理。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有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等。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改善整体水生态环境的新技术,具有能耗低、成本低、资源化程度较高、方便管理的优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无土栽培技术为原理,水生植物作为主体,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和载体,将物种间共生关系和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作为原则,从而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减轻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环境水质得到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 1。2研究凋落物分解意义论文网 凋落物分解作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过程,是湿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武海涛等,2007)。在生态系统内, 凋落物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经过植物产生并最终归还到地面的过程,成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王凤友,1989)。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的关键一环,研究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理解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在养分循环中,凋落物是连接土壤和植物的桥梁,是养分的基本载体。许晓静等人(2007)总结了现有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发现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释放模式可分为淋溶—释放、富集—释放以及淋溶—富集—释放等几种。 凋落物的分解对于土壤的肥力、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产力等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中碳、氮平衡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钟化平和杜占池,1997)。为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正常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开展凋落物的分解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凋落物分解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20世纪之后陆续有众多相关论文发表,30年代开始,探讨落叶分解就不仅仅简单的测定失重率,而是已考虑到一系列机理问题。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键性问题也有了重大突破。1929年,Tenney对不同凋落物的性状和可分解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氮的绝对积累在落叶分解研究中被发现。这一发现也被之后的研究所证实(Cotrufo et al。, 1999)。1930年,Melin发表了“北美几种森林凋落物的生物分解”一文,利用了C/N比来研究落叶的分解特征,从此之后C/N便是评价落叶分解的经典指标。40年代,试验证实阔叶树叶子可加速针叶树叶子的分解。20世纪60年代前后是一个研究高峰,在机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发展,注意到落叶中水溶性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与落叶分解之间的相互关系(Attiwill, 1968)。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大量的对于营养循环的研究。凋落物分解的专题研究继续进行着的同时又紧扣着营养循环这一主题。作为纯落叶分解研究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在1980~1987年期间,Berg连续发表了数篇关于落叶分解的文章,涉及土壤动物、真菌作用与松针分解的关系、欧洲赤松化学成份对分解的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素的淋溶、积累与释放、不同C/N比针叶分解过、程中氮的固定等内容,并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这一领域的科学知识(Berg & Ekbohm, 1987; Berg et al。, 1987)。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变化这一热门领域背景下,许多学者对凋落物分解问题进行了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研究人员同时表示,大气的高氮沉降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后果之一,很大程度加大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输入,紧接着通过影响植物的吸氮量来影响凋落物的氮水平的同时直接进入地表环境,大体上调整地面凋落物的化学成份比例,进而加快凋落物分解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速率(李志安等,2004)。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