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英语电影片名中的“归化”译法(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引进英语电影片名中的“归化”译法(2)

随着翻译这一学科的日益成熟,我国涌现了更多对于翻译有着深刻认知的学者。傅雷提出了“神似”,“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从单一的就翻译方法而言的讨论,上升到了对于译文效果的重视。钱钟书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要求译者在改变形式的同时要保存原文的内容和思想风格,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二)异化/归化的探讨

异化/归化是在直译/意译之后翻译界提出的又一个新的论点。归化翻译早在17世纪初就盛行于英语翻译中,在英美文化中,归化占了主导地位。奈达所倡导的“功能对等”就是归化翻译的具体策略,而“功能对等”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将原文的信息以最自然的方式在目的语中重现,首先要重视意义,其次才是风格。而异化则是19世纪初,由施莱尔马赫在他的演讲中提出的,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则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对其后倡导解构主义的韦努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努蒂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韦努蒂将两者分别定义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和“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自此之后,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之间的差别,而是挣脱了语言学的外壳,由单纯的从语言层面的探讨延伸到了文化、政治和诗学的层面上。

(三)异化/归化与直译/意译的区别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这两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有互相重叠的地方,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相去甚远。人们通常会将意译与归化进行类比,它们都要求按照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进行翻译,要求译文通顺,符合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而直译则常常与异化相混淆,它们都要求与源语保持最大限度的相似性,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

此二者虽貌似而实际内涵却是不同的,不管是从其探讨的内容或是其概念意义都是有所差别的。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的区别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归化和异化可看作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必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如果说直译和意译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力的得失问题。” 源Q于W优H尔J论K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简言之,即直译/意译谈的是翻译的方法与技巧,而归化/异化谈的则是翻译策略。另外,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它们都仅仅停留在双语之间意义的转换及语言形式上,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而归化与异化则是在目的语和源语国家之间进行选择,归化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为主要考量对象,而异化则是以源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为主要考量对象。

以目的语作为中心的归化翻译手段能够增加读者对源语的感受,虽难免失去源语原本的文化风貌却增加了交流效果,符合了浸染于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的文化习惯,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接受原文;而以源语为主的异化翻译手段能更好地展现原文的意蕴,也可以体察到译者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把握。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