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的原著和影视改编的比较分析从文字到影像(2)
时间:2023-10-28 10:0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丰富的影像化元素 严歌苓小说中存在着丰富的影像化元素,这与她一直以来活跃在小说和剧本创作两个领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进行小说与剧本双栖创作的独特经历自然而然地使她会在小说创作中借鉴影视创作的经验,融入影像表达的技巧。小说很多地方都能体现作者的银幕意识,这样由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就能更轻松地表达出故事。 1、视听化语言 视听化语言是《小姨多鹤》乃至严歌苓小说的鲜明特点之一,也是严歌苓小说吸引人来改编它的一大魅力所在。所谓视听,是指影视剧中的场景、台词、动作。如果小说语言能生动到使人读来就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人物在那个场景中做出的动作,说出的话,甚至是说话时的表情,就可以说是视听化语言。 小说《小姨多鹤》中视听化语言的运用非常出彩,使读者读来仿佛亲眼见到那一幕幕场景,能够深深融入到情境之中。多鹤被抛弃在外,历经艰辛自己回到家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多鹤跳起来,咣当一下推开小屋的门,两个孩子躺在一堆棉花絮里……多鹤上去,一手抄起一个孩子,两腿一盘,坐上了床,马上把孩子们搁置得稳当妥实,她解开墩布一样污秽的连衣裙胸口的纽扣,孩子们眼也不睁,立刻就咬在那对乳头上”[3](第五章)。 这一气呵成的动作词语,使读者在看到文字时就能在脑海中演绎出一个母亲充满了爱意的一连串动作,人们在阅读到文字时,就仿佛能在眼前看到这一动人的场景。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读完小说,人们仿佛感觉自己的脑海里演了许久的戏,酣畅淋漓。 严歌苓曾说过,“电影只会让你的文字更具有色彩,更能出画面,更加有动感……我很喜欢小说里能够有嗅觉、有声响、有色彩,有大量的动作”[4]。这些真实的场景描写不仅使小说在改编时能够较为轻松地转化为剧本,还有助于演员的表演。银幕上的角色的成功塑造,除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因素,也有赖于演员出色的演绎。表情、台词、动作等因素缺一不可,小说中丰富的视听化语言就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很多参考。由此可见视听化语言为影视改编提供的便利。 2、丰富的色彩镜头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但人对色彩的感知并不仅仅是物理性的,色彩往往还能给人带来精神和心理感受,并被赋予某种思想和哲理含义。色彩被用来阐明主题,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共同参与影片意义的构成”,导演张艺谋就曾说过,他拍《红高粱》的原因就是被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所吸引,由此可见文字中的色彩描写对影视表现的重要作用。有时这种利用强烈或丰富的色彩画面带来的冲击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比许多方法更为震撼人心。 在《小姨多鹤》中,作者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她对色彩运用自如的能力。丰富的色彩描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尤其出色的是小说第四章中的色彩描写,多鹤山坡产子时,是一个令人印象很深的色彩镜头,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多鹤看见沟里的泥黄色汛水上翻腾着金红的花……她眼前是太阳落山后的青天,蓝得微微发紫…… ”[3](第四章)。 此时多鹤眼中这些绚丽的色彩是并不真实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人在经受着极大的痛楚时才会产生的幻觉,作者非常巧妙地使用这样的色彩镜头,使人读来竟能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绝望无助的多鹤,在山坡上痛地苦挣扎,这生命的韧性令人震撼。在小说中出现这样丰富的色彩镜头,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文字转换为镜头下的影像时,又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这就是无声的色彩镜头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