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的诗歌创作及理论文高两汉诗轶三唐(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陈子龙的诗歌创作及理论文高两汉诗轶三唐(4)

在这里,我们主要想要论述和探讨的是陈子龙的诗歌理论对他创作的影响。

(一)时代造奇才论文网

宋代中期,河南颖川人往南渡过长江,大部分定居在华亭县,而这其中就有陈子龙的祖先,所以说陈子龙的门第的确算不上江南的望族。明代以后他们以又耕种丝织、捕鱼打猎起家,生活总体来说还属富足有余。而陈子龙的父亲名所闻,字无声,号绣林,比喻其所念书如山、如林,陈所闻年仅二十就结交许多贤能之人。而恰是因为他的交往广泛,为今后陈子龙的性格、社交和仕途家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陈所闻的好友文震孟、姚希孟、张履端、王元玄、姜燕及等,都对陈子龙很是赞赏,乃至之后也成为了陈子龙的良师益友。陈所闻本人作官刚正不阿,立身做事更是严谨克己,一丝不苟,正是因为祖辈的封荫,父辈的良教,对陈子龙之后的人生影响甚远。

陈子龙出生于万历十六年(1608),他在六岁时就已经入书院学习,甚至能背诵经典著作,八岁时,就已然开始进修对偶等。在他的少年时期,陈所闻经常给他讲述从古到今的贤豪将相,游侠奇士的妙闻轶事,并授其春秋三传和庄、列、管、韩等诸子书。我想父亲以及祖辈对年轻陈子龙的影响不仅仅是课业,也许对陈子龙的思想启蒙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子龙十二岁才开始正式学习举子业,并研习三礼,背诵《史记》、《昭明文选》等书。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有意的栽培鼓励,使陈子龙早年就博览了先秦两汉诸子和史书。年级稍大之后又沉浸于《昭明文选》等古文辞写作,这些对陈子龙今后的精神旨趣和文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埋下其后走上复兴古学的种子。

天启二年(1622),陈子龙师承王元玄,学习诗赋,日诵习数千言。适逢陈所闻丁艰在家,天天督促陈子龙的学业并积极鼓励其古文辞写作,乃至对陈子龙由于古文辞写作而延误了高考置之不问。天启四年,魏阉祸起,开始大肆屠杀贤士大夫。周顺昌一案,曾激起吴地众愤,群众气势汹汹地与阉党作对,陈子龙亦在个中,欲响应正义之战。由此可见,陈子龙的精神之旅正是由此起步的。接着在崇祯元年(1628),陈子龙更是与当时有名的制艺文大师艾南英发生争执,乃至最后不惜拳脚相加。于是在崇祯二年,陈子龙意识到自己不能单枪匹马实现自己的精神理想,于是复社、几社就在此时诞生,陈子龙也就是最早的几社六子之一,为此中最年青的干将,善于古辞文写作。

时势造英雄,在时代剧烈动荡之中,像陈子龙这样的爱国志士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而陈子龙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之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思想,并用它来影响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

(二)重“风雅”之旨

陈子龙复古思想的最高理想是《诗经》、楚骚以及汉魏古诗,而它们所代表的风格就是“风雅之旨”。陈子龙屡以“风雅”来衡准诗歌。如云“和平而合于大雅”,“续风雅,应休明”[7](p58),古诗可以“继风雅之旨”[8](p81)。《龙性堂诗话》评价陈子龙诗歌曾言:“论明人诗,正大和平,折衷风雅,无如陈卧子先生”[9](p2808)那么,“风雅之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陈子龙在《李舒章古诗序》说到:“自三百篇之后,可以继风雅之旨,宣悼畅郁,适性情而寄志趣者,莫良于古诗。……夫深永之致,皆在比兴,感慨之衷,利于物色。故言之者无罪,而使人深长思,足以兴善而达情,此讬意之微也……”[8](p82)其中所论述的以比兴手法之讬意,博大广泛地征材,和平婉转、言近旨远地审音三个方面,都是诗歌达到“风雅之旨”的艺术手法,同时也是继承古代经典诗歌的写作手法。而讬意的结果必然是广引曲喻,征材博远,其诗中的情感也必然有着温柔敦厚之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