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策略(2)
时间:2017-01-09 10:5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网络舆情及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广义上的舆情,是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社会生产、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的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的主管社会政治态度。 学界定义的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发展速度飞快,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随着全球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了反映社会舆论的主要途径,网络舆情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表达快捷、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新颖的互动方式。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使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直接性。通过微博、空间、微博、评论、网页等平台,网民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二, 迅速性。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非常快,一个新闻热点事件的发生与一个片面性的意看法,都可以成为点燃一个舆论方向的导火索;第三,偏差性。网络传播自身把关力的不足与低门槛给食品安全的虚假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州信息时报曾发表文章《广东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把香蕉枯萎的病说成是蕉癌,经过各大媒体转发,变成吃香蕉会致癌,导致大量香蕉滞销,经济损失惨重.然而由于表达者身份隐秘,又缺乏相应的规则和舆论监督,网络也就成为一些民众发泄情绪的首选。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片面地理解社会问题等,将利用网络来发泄,因此,网络上更容易出现片面的,情绪化的言论。 (二)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概述 自古民以食为天,一位英国营养专家说过:人类的命运要看他们怎么吃,吃的什么。继2003年的非典后,在2013年中国人又得到了一个教训。截止到2013年4月底全国共报告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24例。2013年的“两会”就有很多提案瞄准了食品安全事件,农工河南省委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把原先的多组织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地区实行直接否决。很多人是在“三聚氰胺”事故发生之后在认识“食品添加剂”的,有专家说,它其实是现代食品行业的“功臣”,让白水变成香浓的鸡汤,牛奶变得更浓,食品几年不坏,如果没有这几千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货架上的大部分食品都不会存在。 近几年,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在红牛添加非法添加剂、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雅培奶粉质量不达标事件之后,2013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山东潍坊地区把卖相不好的生姜用硫磺泡过后再卖出,使生姜看起来娇黄嫩脆,卖相喜人,种植时还使用剧毒农药,使用这种生姜就相当于慢性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随之,全国有多个省市查出毒生姜,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次恐慌。由于网络信息时效性,信息扩展迅速,影响面非常大,网络媒体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特点就是处理难度大和矛盾激烈。在现如今食品安全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也越发重要,网络媒体正在用自己的优势,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表现 (一)政府更注重信息公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均对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探讨了如何通过及时发布信息的方式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在任何时候,堵塞信息都是不明智的选择。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是整个社会的命脉,它是沟通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纽带,因此,政府对信息的透明公开有利于社会监督,很多政府机构成立了官方微薄、政府网站,在很多谣言散播出来的第一时间出来澄清事实,防止假新闻的散播。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繁,政府意识到了信息闭塞与公开的不同效果,政府掌握了社会80﹪的信息资源,没有哪个新规的实施能像政府信息公开那样激起民众的热情。同时也推动了政府自身的完善,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文方式,让大众认为政府信息的公开才是常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