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照对多脉青冈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2)
时间:2017-01-09 13: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1.1.1 青冈科植物的地理分部 壳斗科有9属约700~800种[Castanea、Castanopsis、Lithocarpus、Fagus、Quercus、Cyclobalanopsis、Trigonobalanus、Formanodendron、Colombobalanus(不包括Nothofagus)],是温带、亚热带最重要的森林树种,广布欧亚大陆、南北半球,尤其在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中,常成为重要的建群种。中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差异很大,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几个区域性地理气候区。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即是长江淮河一线附近的北亚热带的界线。由于中国由东向西的三级阶地,东部低海拔的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也很大。这样的气候格局,无疑会影响植物群在空间的分布格局。通过研究中国各区域壳斗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特有性指数(endemic index)等与气候及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发现中国壳斗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密切地受地理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此外,时间(历史)、空间异质性、群落生产力、竞争及选择压力等也都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的分布格局的形成,然而植物生态需求与其分布格局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则较少。 中国的壳斗科植物属种非常丰富,除新疆外几乎广布全国各省区。其在中国的物种丰富度中心在云南(168种)、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隅云贵高原一带,尤其在云南分布更为集中,而且包含全国所有的7个属。从大的范围上说,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在热带,虽也有许多种类,但较亚热带地区已明显减少。多数种类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0m的地区[1]。 青冈多产于安徽(南部)、江西、福建、湖北(西部)、湖南、广西(东北部)及四川(东部)。生于海拔1000米地带,常组成小片纯林,在其分布区内为山之上部主要树种之一。 1.1.2 青冈科植物的栽培生理 青冈(Cyclobalanpsisglauce)是壳斗科青冈属常绿乔木,高可达20m,胸径1m。树皮淡褐色,具瘤状突起,比较粗糙,无剥裂。小枝无毛,芽无毛,仅芽鳞边缘有毛。单叶互生,叶革质,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上半端有粗锯齿,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有白粉层,幼叶淡紫色,生有软毛。雄花柔荑花序,淡黄绿色,簇生于新枝基部,下垂;雌性为2-3朵穗状花序生于新梢上部叶腋。坚果呈球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尖,褐色,表面光泽。壳斗碟形,浅薄,每壳斗种子一粒。花期4-5月。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富有淀粉,脱涩后可供食用。木材坚实,比重大,干材容重约0. 892 g•cm-3,抗压,富有弹性,是车辆、运动器械、纺梭工具、造船等的优质用材。 青冈性喜温凉、湿润、土壤肥沃的地方,对气候适应性广,耐干燥,比楮栲类更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在中性的石灰岩土壤、山脊、山麓、石壁上都能生长,但以山坡中下部,土壤肥沃湿润地方生长最佳,干燥瘠薄的山脊则生长不良。根系发达, 1年生幼苗主根明显,侧根稀少,随着树龄增长,侧根逐渐发育代替主根。40年生主要骨干根集中分布在AB层土壤中。能耐蔽荫,幼苗耐荫能力强,顶芽不发达,顶端优势不明显,有一个主芽与3-6个辅芽同着枝顶,同时开放生长,林分郁闭度越低侧枝分叉越多,分叉角度越大。 1.2 多脉青冈概况 1.2.1 多脉青冈形态特征 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多脉青冈,属于壳斗科( Fagaceae )青冈属。其自然分布的北界为亚热带中部, 为湖南新宁种源。本种与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的主要区别点为芽有毛,叶缘1/3以上有锯齿,侧脉多,坚果翌年成熟。常绿乔木,高12米,树皮黑褐色,芽有毛[1]。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 7.5-15.5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突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叶缘1/3以上有尖锯齿,侧脉每边10-15条,叶背被伏贴单毛及易脱落的蜡粉层,脱落后带灰绿色;叶柄长1-2.7厘米。果序长1-2厘米,着生2-6个果。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2以下,直径约1-1.5厘米,高约8毫米;小苞片合生成6-7条同心环带,环带近全缘。坚果长卵形,直径约1厘米,高1.8厘米,无毛;果脐平坦,直径3-5 毫米。果期翌年10-11月。模式标本采自湖南城步[2]。在广西东北部海拔1300-2000 米,与尾叶甜栲、缺萼枫香等组成混交林[3]。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