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波长优选分析桑叶品质(4)
时间:2024-05-07 22:00 来源:95308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近年来,桑叶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对桑叶的营养价值及药理功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王芳等[5]用水提酸沉法获得了桑叶蛋白浓缩物,并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依据氨基酸平衡理论评估了其营养价值。陈建国等[6]将用水提醇沉淀法提取的桑叶多糖喂食给用四氧嘧啶诱导的小鼠糖尿病模型,结果表明桑叶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薛淑萍等[7]采用紫外光谱法对桑叶中总黄酮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表明桑叶中的总黄酮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虽然对桑叶营养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蚕丝产业逐渐萧条,蚕桑渐渐不被重视,人们大多只注重桑叶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不再关心桑叶的品质对家蚕的影响,导致家蚕的品质参差不齐,最终影响蚕茧的质量,降低蚕农的经济收入。 桑叶是饲养家蚕的主要饲料,家蚕作为寡食性昆虫,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桑叶。桑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家蚕的发育、产卵数以及蚕茧的质量。以往对桑叶品质的鉴定大都是通过化学营养分析法或桑叶养蚕鉴定法。化学营养分析法预处理复杂,操作繁琐;桑叶养蚕鉴定法持续周期长[8]。所以桑蚕养殖过程中急需一种预处理简单,操作简便,快速便捷的桑叶品质检测方法。 1.2桑叶品质评价的指标 1.2.1粗蛋白 粗蛋白是评价养蚕效果和饲料价值的重要指标,胡增娟等[9]以豆粕粉作为主要粗蛋白源,测定了粗蛋白与家蚕各项生理性状的关系。张传溪等[10]探讨了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对家蚕茧质、氮素利用率和饲料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丝腺生长以及蚕茧品质有显著的影响。桑叶中粗蛋白的含量较高,其中氨基酸的组成种类丰富,比例适宜,可以平衡家蚕中氨基酸的比例。但是家蚕的不同生理性状与粗蛋白的关系不尽相同,蚕的消化效率、生长速度、丝的产量及质量等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桑叶中粗蛋白的增加而提高,而消化量和食下率随着桑叶粗蛋白的增加而降低。所以要测定桑叶中粗蛋白的含量,选择适宜的桑叶饲养家蚕,以期达到最好的饲喂效果。 1.2.2可溶性糖 可溶性糖是生物体中另一种很重要的营养物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在信号转导中发挥与激素类似的初级信使作用,并且可以转化为蛋白质、脂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桑叶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家蚕通过摄食桑叶获取糖分,补充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有利于提高家蚕饲养的饲料效率。 1.2.3含水率 生物体内的水分有提供液体环境,参与物质运输,参加细胞中的生化反应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与其他生物体一样,家蚕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但是家蚕是不会单独饮水的动物,其体内水分主要来源于桑叶。当用气候干旱、浇水不当等原因造成含水率不足的桑叶饲喂家蚕时,将直接影响家蚕体内的水分含量、生长发育、产丝状况以及体液的理化性质。因此要对桑叶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桑叶的含水率进行测定,保证家蚕水分的摄入量,提高虫质及茧质。 1.3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3.1近红外光谱简介及发展历程 近红外光(NearInfrared,简称NIR)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的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波,介于可见光(VIS)区域和中红外光(MIR)区域之间,波数范围约为12500~4000cm-1,一般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吸收光谱中的非可见光区域。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