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预处理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褪黑素预处理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3)


1.2 试验设计
按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两个阶段进行。种子发芽期:设置7个不同的处理,处理液如下:Control:去离子水培养;S120:120mMNaCl溶液培养;S120+MT10:120mMNaCl+10μM MT培养;S120+MT50:120mMNaCl+50μM MT培养;S120+MT100:120mMNaCl+100μM MT培养;S120+MT200:120mMNaCl+200μM MT培养;S120+MT500:120mMNaCl+500μM MT培养。每个培养皿加入15粒种子和10 mL处理液,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隔2 d更换1次处理液,发芽第4或7 d后进行水稻发芽形态观察、拍照,并进行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测定。幼苗期:用不同浓度(0, 25, 50, 75和100μM)MT溶液浸种、发芽、培育水稻幼苗至2叶1心期(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25株苗),用含120 mM NaCl的1/2木村B 营养液胁迫7 d后,进行水稻植株生长形态观察、拍照,并以75μM MT处理植株为代表进一步分析植株鲜重,根系活力,根和叶REL值、H2O2含量及CAT、SOD活性。
1.3 测定方法
1.3.1 种子发芽期
以芽鞘长达种子长度1/2为发芽标准,培养至第4或7 d时分别统计发芽势或发芽率。种子发芽指数(GI)= Σ(Gt/ Dt)(Gt: 在t 天正常发芽的种子数;Dt:发芽天数)。培养至第7 d时,每个培养皿随机选取发芽种子6粒用直尺进行芽长测定。种子活力指数(VI)= GI ×S(S:第7 d发芽水稻的芽长)。
1.3.2 幼苗期
1.3.2.1根系活力测定
采用TTC法,参照《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王学奎编,2006)。称取幼苗根尖0.5 g,放入10 ml试管中,加入0.4%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溶液和磷酸缓冲液的混合液10 ml,把根充分浸没, 37℃下暗保温1 h,然后加入1 mol/L的硫酸2 ml,停止反应。把根取出,吸干水分后与乙酸乙酯3 ml和少量石英砂一起在研钵内研磨,提取三苯甲腙(TTF)。将红色提取液移入试管,并用乙酸乙酯将残渣冲洗2~3遍,然后一起移入试管中,最后加乙酸乙酯使总体积为10 ml,用分光光度计在485 nm下比色,用下述公式计算根系活力:根系活力(mg•g-1 FW•h-1)=C/(W×h),其中C为四氮唑还原量,W为根重,h为反应时间。
1.3.2.2 相对电解质渗漏率测定
将新鲜的植物材料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用吸水纸把水吸干。称取大豆幼苗根和叶片各1 g,剪成均匀小片,放入20 ml的试管中,加入15 ml的去离子水,室温下静置1 h,用玻璃棒轻轻搅动,然后用电导仪测溶液电导率(处理电解质渗漏率)。然后将呈有样品的试管放入水浴锅中,煮沸15 min,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再用电导仪测溶液电导率(煮沸电解质渗漏率)。相对电解质渗漏率(%)=(处理电解质渗漏率/煮沸电解质渗漏率)×100%。
1.3.2.3 H2O2含量测定
H2O2含量的测定参照Gong et al[15]的方法.取新鲜叶片和根尖各0.2g,加入2ml 0.1 % (w/v) TCA 在冰浴上研磨成匀浆,4℃,12,000g 离心 15 min。取0.5ml上清液加入0.5ml 1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和1mL 1mol/L的KI,混匀后测定390nm的吸光值,依据标准曲线测出H2O2的含量。
1.3.2.4 SOD和CAT活性测定
加入0.1mol/ L 磷酸缓冲液(pH 7.0) 100mL,20mmol/L EDTA•Na2 10mL和1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用去离子水定容至200 mL,,在冰浴条件下研磨成匀浆。将匀浆液全部转入至离心管中,于4℃,12000 g 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测量提取液总体积,并低温保存备用。
CAT活性测定依据Hasanuzzaman et al. [16]方法,取1.5ml 0.1M PBS(pH7.0),5μl 30% H2O2,1.445ml去离子水和50μL 酶液,测其1min内在240nm下,过氧化氢的降低值,消光系数为39.4M-1cm-1。
SOD活性测定采用NBT法 [17,18]。取1.5ml 0.1mol/L的PBS(pH7.8),0.3ml 130 mM Met,0.3ml 750 μM NBT, 0.3ml 20μM 核黄素,测其560nm的吸光值,按抑制蓝色形成的50%作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