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把关功能缺失现象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传播的把关功能缺失现象研究(2)


    一、“把关”理论及其新内涵
    “把关”理论是新闻传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传统媒体在“把关”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到了长远的发展。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统的“把关”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把关”理论概述
    在信息传播方面,“把关”一词最早见于1947年卢因(Kurt Lewin)创作的《群体生活的管道》,文中首次提出“把关”(gatekeeper)概念,他谈到:“信息流动的管道中总存在某种“关区”( gate areas ) ,即根据公平的原则,或者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而决定信息或食品是否可被允许进人管道,或继续在管道里流动。” 而怀特是将“把关”理论真正应用于新闻研究的第一人,他的观念可概括为:传媒组织根据价值取向等因素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期间形成一道“关口”,跨越“关口”的信息成为最终播出的信息,而制约这个“关口”形成的所有因素可以统称为“把关人”。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起到筛选、过滤信息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信息传播的主要导向作用,他们选择信息的行为直接干预舆论是否良性发展。因此,用积极的措施引导“把关人”去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权,是信息通过“关口”进行良性传播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网络时代“把关”新内涵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一年后,卢因才正式提出了“把关人”理论。当时,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还没有诞生,对于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来说,传统的“把关”理论多少有些偏颇的感觉;当怀特提出新闻“把关”过程这一新闻专业概念时,也不会预测到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会给新闻领域带来一场盛大的革命。“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是特定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或者是某一个团体,传统的传播组织规定有一套积极向上的“把关”制度。而在网络社会中,“把关人”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新闻从业人群,变成了每一个网民自己。“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人”,是新闻信息的与服务的重组者、连结人和发布平台。”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面对急剧增长的网民人数,网络传播中“把关”功能的重建工作必须落实到位。与传统媒体相较,“把关” 理论在网络传播领域应当有它新的不同的内涵。以往的“把关”理论已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把关”眼光去审视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我们应当针对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情况、新现象,在传统“把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传播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划,使传统理念与新生事物相融合,让“把关”理论继续“造福”新闻传播界。
   二、网络中把关功能缺失的表现   
网络传播所特有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以及网民从原来的接受信息到发布信息的角色变换,使得人人都有畅所欲言的权利和无所禁忌的话语自由,形成了网络社会“全民皆语”的局面,引发了网络传播中一系列“把关”缺失恶性事件的产生。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虚假新闻报道频发
网络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即信息传播,随着网络传播影响的扩大化,受众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虚假新闻报道“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在数量上日趋增长,逐年攀升,而且在造假的技术和形式上也越来越“高明”了。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