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柱苣苔的半致死温度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卡柱苣苔的半致死温度研究(2)


 1.1.3 苦苣苔科植物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2 卡柱苣苔概述
1.2.1 卡柱苣苔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卡柱苣苔(Chirita ‘Kazu’)是苦苣苔科线叶唇柱苣苔(C. linearifolia)和唇柱苣苔宽叶变种(C. sinensis var latifolia)杂交选育得到的园艺品种,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状茎。叶基生,革质,长5-16cm,宽3-6cm,两端渐狭,边缘有浅钝齿,叶脉稍下陷。花序3-5,似伞形花序,2-3回分枝,每花序4-8朵花,花序梗长5-15 cm。花冠淡紫色,内侧有条纹,下唇内有2黄色纵条,上唇又黄色斑块;筒长1.8-2.5cm,口部粗1.1-1.3cm。经过在学校不加温温室内栽培观察,花期从4月一直延续到11月,如能保持温度15°C以上,养分供应充足,可继续开花,花期长,开花旺盛,有较高观赏价值。在非开花时期或花谢后可将花梗全部清理后作为观叶植物,其叶片翠绿,四季常青,也有极佳的观赏效果。卡柱苣苔非常耐阴,在室内弱光环境下生长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室内植物。
1.2.2 卡柱苣苔的研究意义
苦苣苔科植物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观赏花卉。该科植物以矮小紧凑的株形、硕大而美丽的花朵、奇异有趣的叶片及独特的耐阴性而深受人们喜爱,目前在广东地区已被用于室内盆栽。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类型众多,许多种类除可作药用外,大多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如唇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芒毛苣苔属、蛛毛苣苔属等多种独特,花多、花大、色艳,可被选育用于城市环境美化。目前苦苣苔科植物除少部分用于科研外,大部分处于野生状态,其观赏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国内对其观赏价值的开发也罕见报导。近年来该类植物在我国的花卉市场上基本全部来自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园艺品种,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以我国原产苦苣苔科观赏植物为中心的该类植物的良种繁育机制,培育和开创民族花卉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
1.3.1 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的原理
    关于半致死温度反映植物抗寒性的原理, Rajashekar等通过测定小麦和早熟禾叶片电解质外渗与处理温度的S型曲线, 并用核磁共振法研究了在S 型曲线拐点温度上植物组织的水份状况. 证明低于拐点温度时组织中液态水迅速减少, 并推测这是由于组织内冰晶扩散屏障的消失, 即质膜结构上的变化所致. 表明电解质外渗与植物冻害之间有密切关系.
植物对低、高温的适应性与膜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低于低温处理下的“S”型曲线拐点温度以及高于高温处理下的“S”型曲线拐点温度时,细胞的膜脂组分、膜结构、膜透性以及膜保护酶系统都会发生变化,均会引起质膜结构不可逆的破坏。
因此,通过电导率法测定细胞电解质的外渗率常可反映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受伤害的程度以及对低、高温的耐受性。

1.3.2 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的拟合方法
    Logistic方程是一个典型的“S”曲线方程,应用logistic方程测定植物半致死温度的拟合方法如下。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