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中随机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6-14 23:4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 本文将研究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中随机性思文能力的培养问题:通过采用大量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摆脱“确定性”思文的束缚;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发现随机现象背后的稳定性;建立典型模型,培养学生在随机性思文下的数学建模能力;强调概率统计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随机性思文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随机性思文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6274 毕业论文关键词 随机性思文能力;概率;统计 一、 问题的提出 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分支,随着概率原理和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1],概率与统计逐步成为不少学生步入高校后选择的“热门”专业.因此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基础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中学中不少教师在进行概率统计的教学时仅仅浮于表面,或是主次不分,仅仅注重对统计量的计算或是计数原理的讲解,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试化的解题方法上.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文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随机性思文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概率统计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通过大量案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感受随机现象的存在和概率的基本意义.通过概率和统计的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思文能力,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帮助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日后学习概率学和统计学的良好基础.本人将从随机性思文中体现的“不确定性”、随机事件背后蕴涵的有序性、典型概率统计模型、概率与统计的区别和联系以及随机性思文决策能力等方面研究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培养随机性思文能力. 二、 随机性思文能力的培养 1. 突破“确定性”思文的固化,实现向“不确定性”的过渡 在学习概率统计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长期学习并且接受的是充满“确定性”的数学[2],从函数与映射的一一对应思想,到几何证明的演绎推理,再到建立方程的相等关系,每一个内容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确定”的数学世界.这固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数学是一个规律而且充满确定性美感的学科,但是当我们的学生遇到不确定的因素时,确定性思文的固化就成为了认识问题的障碍和瓶颈,从简单的不等关系到复杂的分类讨论,“不确定性”的问题都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概率统计是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随机现象的特点是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在同一条件下,事件的结果也可能不止一个,我们事先是无法准确地预测哪个结果是必定会出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随机性思文成为了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方式.要了解随机性思文中的“不确定性”思文,需要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随机现象入手,在认识生活实践中的随机现象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确定性的思文模式.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加热到 100摄氏度,水沸腾;买一张彩票,中奖;同性电荷,相互吸引,让学生体会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真正含义. 在抛掷一枚硬币的小实验中,让学生分析、验证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既可能出现正面向上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反面向上的结果,通过硬币实验的不可预测性,说明生活中随机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从而突破思文的僵化,渗透运用随机性思文解决问题的能力[3]. 2. 随机性思文是在不确定性中蕴含的规律性和有序性 尽管随机现象充满了偶然性,但是随机性思文更深层的是在其偶然性背后蕴含的规律性和有序性.[4]在硬币试验中引导学生预测该试验的结果,经过大量次数的试验验证学生的猜想,帮助学生了解“随机”真正含义的同时,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