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β-苯乙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转化工艺初步研究(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产β-苯乙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转化工艺初步研究(3)

化学法合成β-苯乙醇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Radziesewski用钠还原法,对苯乙醛进行还原从而合成了β-苯乙醇,截至目前为止,科学家和众多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很多种β-苯乙醇的合成方法,这其中苯-环氧乙烷合成法[4]制得的β-苯乙醇的产品估计会达到全部产品产量的四成,而氧化苯乙烯加氢法制得的β-苯乙醇的产品估计会达到全部产品产量的六成[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苯-环氧乙烷合成法合成的产品其同质性比较差,产品香气的成分复杂,因此距离香料使用标准还有一段距离[1]。鉴于苯-环氧乙烷合成法的不足,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是氧化苯乙烯加氢法。虽然以上化学合成β-苯乙醇的方法能够填补市场需求,但是化学法合成的β-苯乙醇含有原料的残留物质,甚至还包括苯等致癌物质,因此会对环境严重的破坏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生物转化法等生物方法合成的β-苯乙醇经过欧洲和美国的食品管理局审查鉴定,已经被上述机构标记为“天然”产品,这样一来,有了“天然”的标识就使的这类β-苯乙醇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利用微生物合成的产品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有较高产量,最重要的是所获得的产品纯度较高,生产过程以及产品中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其他杂质,在生产环节也不会受到天气变化和原料供应的影响,因此没有局限性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且符合“天然”的规定,即作为前体的原料必须是天然的,其产品才能被称为“天然”的产品,综上所述利用微生物法来合成β-苯乙醇是当今国际与国内发展趋势的既定方向。

1.2 合成β-苯乙醇的微生物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种酵母菌被发现其具有从头合成β-苯乙醇的能力,如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此外,还有酸酒酵母(Saccharomyces vini)、产朊球拟酵母(Toruiopsis utilis)、芽枝状枝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酿酒酵母、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7]等,当Kluyveromyces marxianus发酵到第五天,取样检测发现其产生的β-苯乙醇的浓度为400mg/L;而Pichia fermentans发酵到第16h时,此时取样检测可以发现产生β-苯乙醇的浓度已经达到505.5mg/L了。通过实验证明以上酵母都能在生长过程中从头合成一定量的β-苯乙醇。

常规发酵中,酵母从头合[8]成β-苯乙醇的终浓度是非常低的,但在培养基中加入L-苯丙氨酸就可以大大提高β-苯乙醇的产率。

部分真菌也具有从头合成或者转化L-苯丙氨酸为β-苯乙醇的能力,如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平滑层孔菌(P. laevigatus)、杨木层孔菌(P. tremulae)、安息香薄皮孔菌(Ischnoderma benzoinum)、帚状地霉(Geotrichum penicillatum)、猴头菌(Herricium erinaceus)、硬黑孔菌(Nigroporus dur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等,但合成或转化能力相对较低。

1.3 微生物转化法合成β-苯乙醇的代谢途径

    ①苯丙酮酸途径:在一部分酵母细胞中,莽草酸途径是可以通过芳香族氨基酸从头合成的,就是说莽草酸分支途径形成后,在分支酸变位酶转化成预苯酸,在经过脱水,脱羧形成苯丙酮酸和苯乙醛,然后再由苯乙醛脱氢形成β-苯乙醇。这种苯丙酮酸的代谢途径虽然在微生物出现频率很高,但是代谢所经过的途径太漫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支路比较多,再加上代谢过程中有反馈抑制作用在作祟,以至于最终β-苯乙醇的产量比较低。这种情况当然有解决的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诱变使之定向改造增强关键酶的活性,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来达到提高β-苯乙醇产量的目的。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