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语言接触下的汉语介词“里”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元代语言接触下的汉语介词“里”

摘要:元代是民族大融合时期,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与汉语发生了接触,从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蒙古秘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来分析元代汉语中方位词“里”语法化后具有后置介词的特殊用法。    

毕业论文关键词:《蒙古秘史》  《元刊杂剧三十种》  里  语言接触  52141

Abstract:Yuan dynasty is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when the direct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mongolia and chinese Alta family was made. From the view of impact posed on Chinese language in Yuan dynasty by Mongolian,this paper is aimed to analyse the special usage of postposition after the blackboard ask rear in yuan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a and The Revised Thirty Kinds of Plays of Yuan Dynasty.

Key words: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a;The Revised Thirty Kinds of Plays of Yuan Dynasty;Li;Language contact;

一  引言

元代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同时也是语言接触的重要阶段,这些有别于汉语的语法现象在《蒙古秘史》、《元刊杂剧三十种》中都有体现。《蒙古秘史》(以下称为《秘史》是用汉字音翻译蒙古语,以便于人们学习蒙古语使用,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语料。《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下简称《元刊杂剧》)是元代通俗文学的代表,语言表达方面更接近当时的口语,并且在句式中借用了蒙古语中的特殊用法,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元代语言现象的重要语料。

对《蒙古秘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拉丁文转写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另一个是利用汉字总译部分分析当时的语言面貌,本文将结合拉丁文转写与汉字译本,把后置词“里”与蒙古语静词的格进行对应描写。对元代语言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余志鸿的《元代汉语中的后置词“行”》(语言研究,1983)《元代汉语“行”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1987)、江蓝生的《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祖生利的《元代白话碑文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1)等文献。冯赫在《元刊杂剧方位词特殊功能研究》[3]中对“里”做了一些分类,并且在《元代蒙式汉语方位词特殊功能形成的内部因素考察》[4]中针对“里”的特殊用法进行举例。前辈的分类是单纯地对于“里”进行探讨,而我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分类标准是依据《语法》;其次,根据《秘史》中例子所具有的语法意义再对《杂剧》中的“里”进行下位义分类。

本文按照《蒙古语语法》[1](以下简称《语法》)的静词格分类标准,参照前辈的研究,从《秘史》总译及旁译、《元刊杂剧》中选取后置词“里”进行粗浅地描写。

二  相关背景及概念

介词主要是跟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或者是指称性的谓词组成介词短语,并且介词一般都是置于它们之前,所以介词又被称作前置词[7]P241。介词的主要语法作用是引进跟谓词有关的对象,在句中主要作状语或者补语 [6]P180。汉语中有前置词,就一定会有后置词,汉语基本以前置词为主,但是也有少量的后置词,“里”就是其中的一个。

常见的介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对象,例如:拿、把、叫、给等;第二类是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方式,例如:凭、用、以等;第三类是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例如:在、到、从、往等。[6]P180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类介词进行研究。

介词短语在由后往前移动的时候,同时产生了方位名词语法化的趋向,方位词虚化为后置词,并且可以进一步虚化、抽象,变成格标记,这种从实体到空间关系再到抽象关系的发展过程,完全符合虚化演变的轨迹 [8]P113P129。本文将结合介词的判定以及已经虚化的方位名词来探究方位名词“里”的特殊用法。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