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处理低放废水研究+文献综述(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水葫芦处理低放废水研究+文献综述(3)


2.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由于多数核电站都建在海边,对于核电厂低放废水污染特性的研究也多在海湾中进行。西方对于放射性核素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得比较早。
1993年Hoefer等通过建立一文计算模型对流动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扩散做了初步研究。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测数据,所建模型并未得到很好的验证。早期的一些模型模拟了英吉利海峡部分区域和包括北海南部的全部海域的保守放射性核素的扩散过程。但这些模型只能得到长时间段的放射性核素扩散结果( 时间尺度以年做单位)。R. Perianez等对放射性核素在海湾水体中的迁移扩散做了大量的研究,先后建立了二文水深平均的水动力学模型和三文模型, 并采用粒子追踪法对137Cs和239,240Pu等放射性核素在近海水流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
我国在核电厂低放废水污染特性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少东等对大亚湾核电站液态排放物在大亚湾海域的浓度及热扩散进行过模拟计算,计算中除了考虑了海湾潮流,还考虑了核电站取水口和排水口的入、出流及湾外沿岸漂流这两种动力因素的稀释作用。陈家军等建立了深度平均的二文平流扩散模型,模拟了大亚湾核电站排放废水中放射性污染物137Cs在大鹏澳内的迁移分布状况。该模型机理中着重考虑了对流、扩散、吸附和解吸、沉降、放射性衰变等项,尤其是增加考虑了水体中悬浮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作用和悬浮物的沉降。对于放射性核素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 以远区研究为主。考虑温度差引起的浮力作用下放射性核素的扩散输移规律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尚且不多。由于在多数情况下, 放射性排出流,无论是常规排放, 还是事故排放, 均与热流一起排出,热浮力对排放口附近的水流结构和紊动特性有较大影响。对热浮力射流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2.2.1  核电厂低放废水污染特性的研究方法
   放射性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输运过程描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水溶性输送和悬浮物输送。水溶性输送分为对流输送和扩散两种形式。悬浮物输送主要指吸附解吸及垂向沉浮,还包括生物富集。受到放射性核素特性的限制, 研究核电厂低放废水污染特性的实验方法尚未见报道。目前主要通过原型观测和数值模拟预测方法进行研究。
2.3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针对中、低水平的放射性废水,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一、稀释排放
世界上许多有核国家,对经过处理的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和不经处理的极低水平放射性废水,采用排入江河或海洋的处置办法,将放射性废液充分混合而稀释到允许水平以下,达到稀释扩散的目的。
利用土壤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可以将放射性废液排入地面和地下,使其自行蒸发和渗透,这种处置办法称为土地排放,它与河流海洋排放相比,其放射性水平可以提高,但这种方法有污染地下水的危险,只能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有控制地使用。
无论是河流海洋排放,还是土地排放,都会不断地增加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造成环境污染,给人类带米危害。因此这种方法今后必将会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
二、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在水中投加一定量的化学凝聚剂,借助形成的絮凝体对放射性胶体的吸附,或借助于化学药剂与放射性物质发生共结晶共沉淀现象,而将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转移和浓集于小体积的沉淀泥浆中。
它的净化效率取决于化学凝聚剂的种类和数量、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以及沉淀条件(如pH 值、温度、搅拌速度和时间)等因素。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