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鹅掌楸化学成分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杂交鹅掌楸化学成分研究(2)

 繁殖培育 

鹅掌楸属

鹅掌楸自然授粉不良,发芽率很低,通常5%左右。每公斤15000~30000粒,每亩地播种量15公斤。春播,宜早不宜迟,播种前采用1-12℃的低温沙藏层积60~90天。

产苗量每亩1万株左右。翌年春移植或平茬,移植以芽刚萌动时为宜。杂交鹅掌楸种子繁殖其子代分离较大,一般多采用嫁接方式繁殖,即用中国鹅掌楸或美国鹅掌楸做砧木,嫁接成活率都很高,嫁接方法有枝接和芽接。也可用扦插方法繁殖,有硬枝和嫩枝扦插两种,嫩枝在6~9月份采用全光喷雾扦插,成活率可达30%~70%。 

1.1.2鹅掌楸基本资料

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中文名:鹅掌楸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木兰科为古老被子植物,本属在中生代白垩纪中期--第三纪早-中期分布于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北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以后仅在中国的南方和美国的东南部有分布(同属的两个种),成为孑遗植物。

因此,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都是十分古老的树种,它们对于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关系,对于探讨北半球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叶互生,长4一18厘米,宽5—19厘米,每边常有2裂片,背面粉白色;叶柄长4—8厘米。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故鹅掌楸又叫马褂木。文献综述

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枚,外轮3片萼状,绿色,内二轮花瓣状黄绿色,基部有黄色条纹,形似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 Tulip Tree ”,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郁金香树”。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聚合果纺锤形,长6-8厘米,直径1.5-2厘米。小坚果有翅,连翅长2.5-3.5厘米。

分布范围

鹅掌楸主要生长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区东起浙江省青天县,向西直至云南省金平县,北界为陕西省紫阳县,向南也至云南省金平县,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大多在海拔600-1500m之间的低山地零星生长。据调查中国的11个省84个县有鹅掌楸自然分布,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但一般东部、中南部较分散,而西部相对较集中。

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先后栽种到河南、湖北、湖南、山东、陕西、北京等省市部分地区,普遍生长良好。如河南商城县引种栽植的鹅掌楸,25年生树高已达25m,胸径35cm,西安植物园引种的鹅掌楸,3年生树高为2.55m,地径3.6cm,并能安全越冬;湖南省汉寿县从南京林业大学引种的杂种鹅掌楸7个家系,生长良好,10年生平均树高达15.01-15.42m,平均胸径24.73-26.65cm,单株平均材积为0.3374-0.4069立方米;北京植物园和中国林科院内早期引种的杂种鹅掌楸,不仅生长较好,而且已正常开花。

保护价值

鹅掌楸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日本、格陵兰、意大利和法国的白纪地层中均发现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纪本属尚有1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到第四纪冰期才大部分绝灭,现仅残存鹅掌揪和北美鹅掌楸两种,成为东亚与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典型实例,对古植物学系统学有重要科研价值,绿树浓荫,叶形奇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材淡红褐色,轻软适中,纹理清晰,结构细致,轻而强韧,硬度适中,是胶合板的理想原料,也是制家具、缝纫机板、收音机壳与室内装修的良材,但抗腐力弱。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