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龙子对杀虫剂农药的胚胎发育反应(3)
时间:2021-09-27 21:1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将鲤鱼受精卵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中发现死亡率和畸形率提高[8]。导致的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毒死蜱可以作用于机体内部的酶系统和非酶系统,通过改变两者的抗氧化能力,打破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卵的孵化成功率和早期幼体的存活率,产生潜在性损伤。 现阶段,国内外在毒理学上的研究报道鲜少以爬行动物为模式生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爬行动物,其在脊椎动物类群中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毒理学上的研究相对较少。过去10年,在环境毒理学和化学(ET&C)领域,共发表了993篇(ET&C论文总数的36%)关于污染物对脊椎动物影响的研究报告。然而只有12篇(论文总数的0。4%,脊椎动物研究的1。3%)爬行动物的研究报告在同一时间段内在ET&C上发表。且大都集中于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负荷情况和历史暴露情况,缺乏具体污染物对爬行动物的毒性影响,包括急性、慢性中毒症状、作用规律、作用机理等。此外,爬行动物在毒理学研究上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鲜少涉及分子层面,有关不同污染物对爬行类动物胚胎发育毒性、腺体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十分短缺。而实际上,因为在结构、生理上明确区别于哺乳动物、鸟类等陆生毒理评价物种,且对恶劣环境具有顽强的适应能力,爬行类动物在成为毒理学模式生物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能。此外许多爬行动物性成熟的延迟,对影响爬行动物生殖参数的有毒物的研究也有巨大的潜力。迅速进入生殖年龄的物种特别适用于多世代的实验室研究,长寿的爬行动物可能适合长期暴露在生殖毒物下的实地研究。同时该类研究在维护世界生态平衡、保护爬行类动物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今蜥蜴、龟、蛇、鳄是爬行动物毒理学中惯用的试验动物,在这之中挑选污染物毒性实验室研究的模式生物,小型蜥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文献综述 1材料与方法 1。1 卵收集与孵化 于2015年五月上旬在杭州周边地区采集若干中国石龙子怀卵母体带回杭州饲养。在实验室内测量体长和尾长、称重并鉴定性别。怀卵母体饲养在铺有约15 cm厚沙土的水泥围栏内,每日投喂足量食物(黄粉虫幼虫)并提供饮水。产卵期间多次检查母体产卵情况,若发现母体产完卵,则及时将卵取除以避免因其从环境中吸收水分或卵内水分散失而导致卵重发生变化。新生卵和产后母体及时称重。在产出每窝卵中选取5–6枚(共52枚)用于检测杀虫剂对卵孵化及孵出幼体表型影响的研究。 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对照组(蒸馏水)、0。12和1。20mg/g的毒死蜱浓度组。蒸馏水或农药溶液与蛭石按1:1的比例混合作为孵化基质,孵化基质分别放在塑料孵化盒中。然后将新生卵放入孵化基质中(半埋于潮湿基质,胚胎面朝上)。用穿孔的塑料薄膜覆于孵化盒上以确保空气流通。所有孵化盒放在一个温度已预先置定的孵化箱(宁波莱福科技有限公司)内,孵化箱温度为28 ºC。适时地给孵化基质加水以保持其湿度恒定。 1。2 幼体形态、功能表现和生长 新生卵在孵化基质中孵化20多天后有幼体破壳而出。此后一段时间每天多次检查孵化盒以防止孵出幼体逃逸、死亡等情况的发生。及时收集新生幼体,测定其体长和尾长,并称重。有些卵在孵化后期死亡或破壳但幼体死亡,该卵经解剖后测量死亡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并称重。活的孵出幼体在收集后数小时内测定其运动表现。运动表现测定前,先将幼体置于28C恒温室内适应1-2h,然后放入2m长的木质跑道一端,驱赶使它跑动,用数码摄像机记录动物的运动过程。摄像机中的录像用MGI Video Wave III软件读取跑过1m长距离的平均速度和跑过25cm长的最快疾速度。在跑道上拒绝跑动的幼体对应数据不用于后期统计分析。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