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漕运与淮安地方文化(4)
时间:2021-09-28 20:2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因漕运流入淮安的戏曲及其发展—以淮海戏等为例,清代中期,全国的地方戏曲汇集北京表演,这些戏班沿运河北上或南下,路过淮安,被淮安繁荣景象吸引,驻扎在淮安,南北戏曲在淮安融汇,满足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淮海戏就是由此而产生发展的,逐渐成为淮安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 明清两朝,小康生活的市民对文化需求增加,小说逐渐兴起,并走向繁荣。四大奇书及后来形成的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均诞生于运河地区,其作者、成书背景、内容、传播莫不与运河沿岸的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 [4](p54)。就淮安而言,与淮安运河密切相关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了,作者吴承恩的故乡是漕运咽喉的淮安。当时,儒家的学说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道教、佛教的影响也相当深。淮安城内庵观寺庙很多,有的供佛、有的奉道、有的祀水神、有的祀灵怪,名目繁多,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佛道大兴,修建了大批的庙宇。吴承恩从小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中,经过耳濡目染,旁求曲致,获得了大量的佛道故事,逐步领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为他后来创作《西游记》打下了思想基础。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写了很多的庵、观、寺、庙,无一不是以现实的寺庙作为基础的。而淮安龙兴寺历史悠久,有关的神话文字记载以及灵异故事很多,它给吴承恩《西游记》的影响,应当是很深的。 《西游记》中的寺庙大多发生在运河城市里,书中对运河城市的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致,小说来源于生活,这正能说明漕运对小说的影响。运河的畅通,紧密联系了全国政治经济,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淮安运河无疑发挥了传播媒介的作用。文献综述 淮安从汉代起就一直重视教育的传播,除了官方开办的之外,民间私塾、学堂遍布城乡。明清时期,官员出资修建书院不在少数。富足的商品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更多的文人,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有利于淮安教育的发展。 明清两朝,淮安教育发达,中举者数量众多,闻名全国,此外明代的文学大师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女书法家仲云鸾、考据学家张招、音韵演奏家吴水云、经学大师阎苦璩等;清代的大学士汪廷珍、抗英提督关天培、小说家刘鹗、金石学家吴玉搢、水利专家殷自芳、著名医学家吴鞠通等一批杰出人士也为淮安的教育增光添彩 [5](p15)。 富有的侨居盐商聚集淮安,修建园林成为他们的时尚,尤其是程氏盐商最多。黄钧宰记载:山阳“西北五里曰‘河下’,为淮北商人所萃,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墙壁垒石为基,煮米屑磁为汁,以为子孙百世业也。城外水木清华,故多寺观,诸商筑石路数百丈,遂凿莲花,,谈者目为‘小扬州’” [6](p24)。而据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记载,明清一二百年间,在河下建筑的园林就有几十个。“南始伏龙洞,北抵钵乾山,东绕盐河五带约十数里,皆淮之胜境地”,画舫林立,游客聚集。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淮安园林颇具特色,不仅数量惊人,园林规模也较为庞大。一座园林大约有数十个院子,如程退翁退隐之后,买万亩田,挖渠灌溉,在沃壤上种植牡丹、芍药,居住其中,园名“谁庄”;程嗣立的《菰蒲曲》中记载的院子就有20多所。凭借淮安运河枢纽的交通便利条件,汇聚各地的文人。 淮扬菜起于先秦,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形成流派。主源地在富庶的江淮地区,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