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危”与“机”(4)
时间:2016-11-15 14:5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突发事件中,纸媒失去受众关注之“危” 报纸媒体久有衰退一说,但还是真正等到微博的出现才有危机迹象。在动车事故、雅安地震等突发事件中,新媒体逐渐成为受众眼里的宠儿,反观报纸媒体的地位则显得岌岌可危。 (一)时效性缺失 报纸时效性缺失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才逐渐凸显的。现代都市人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信息的渴求也是如此,新媒体正是在此环境下异军突起,得以快速发展。 但时效性是报纸的先天不足,在报纸独闯天下的几个世纪里,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贫乏,自然无所谓快慢之分。但是在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微博等新媒体出现后,以秒计时的优势就迅速打败了日报,一天一报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媒体环境。在突发事件中,存在分秒必夺的险情,万分紧急的事态,受众是很难耐下心等待第二天的报纸的,往往第二天报纸出来,人们已经没有再去购买的需要了。 比如在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当中,受众最早从微博获知这个消息。待等到第二天报纸刊载,时效性上已经落后不少。且事故之后的救灾是一个动态事件,不断存在着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等不到第二天的报纸报道,而是会选择通过其他媒体更及时地去了解和关注整个事件的进展。所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报纸媒体关注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时效性的缺失。 (二)仅靠文字照片现场感弱 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170多亿元,其中3D电影票房占一半以上,这是当下观影人群的选择,也是人们心态的一个转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冲击下,受众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这对于媒体同样适用,传统的铅字图片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于信息感受的渴求,受众急需获求现场存在感,需要从“我知道”进一步到“我看到”,这个鸿沟是报纸比较难跨越的。因为作为平面媒体,自然不会有现场鲜活真实的流动画面,不会有如在耳畔的现场音效;比不了电视的现场报道,直击突发事件发生之地的连线报道,持续不断的滚动报道;也实现不了门户网站的专题集中报道,点击链接所有关于此次突发事件的细枝末节一一呈现,而且不断更新,也可进行评论反馈互动,自由多变;微博更是集众家之长,而且暗藏可能见证突发事件的当事人,第一人称的信息源真实可信。相比之下,报纸的文字照片无论精细到何种程度,在受众感官体验上仍略逊一筹。 时间拉回到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的现场,中国飞人刘翔在预赛中跨越第一个栏时跟腱再次断裂,无奈退赛。次日国内各大报刊的头条基本都是关于刘翔的这次意外失利。《齐鲁晚报》题为《十载荣辱迎风飞翔》历数过往比赛经历;《东方早报》全版刊登了一张刘翔的照片,不着一字;《京华时报》头版头条《栏结》。尽管上述报道均照片丰富、内容翔实,但因自身媒介所限,仍不能较为全面的展现当时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报纸媒体事实上已经意识到仅靠文字照片现场感弱这个问题。但纵观报业媒体自身的转变和革新,与网站丰富直观的内容相比,与电视、视频网站对于比赛现场的直击相比,刘翔微博的数万留言与互动相比,报纸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现场感上还是稍显不足。 (三)同质化倾向严重 报纸同质化问题多出现于地方性媒体,特别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显得尤为明显。以安徽合肥地区《合肥晚报》、《合肥日报》、《江淮晨报》三家报纸为例,比较三家报纸2012年5月17日版面,《合肥晚报》17版题为《南海昨起休渔》,《合肥日报》08版题为《南海伏季休渔开始》,《江淮晨报》A2版题为《南海昨日进入年度休渔期》,除标题自拟外,各家内容均转自新华社5月16日广州电。更有甚者,《合肥日报》和《合肥晚报》在同一天同一个版面,除“南海休渔”雷同外,还有《联合国未认可日本对冲之鸟礁主张》、《冲之鸟礁问题 处理结果》两处新闻均转载于新华社,内容完全相同,只更换了标题。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