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5)
时间:2016-12-15 09:5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原来此次的“牛肉膏”事件又是记者自导自演的一次杰作,这让我们想起了几年前的“纸箱馅包子”事件,那些利令智昏的记者为了稿费,为了任务,为了金钱制造的假新闻,不仅愚蠢可笑,还伤害了那些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恐惧犹如惊弓之鸟的老百姓。 三、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新媒体对民众的主观推测没有进行正面的疏导 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报道出来以后,舆论的力量使得民众对这件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大肆幻想,还进行一些自己主观的推测。消费者一旦知道了某个牌子出现问题以后便会否定该牌子的所有产品,面对这样的质疑新媒体却没有做出正面的引导,从而使得商家利益受损,民众精神受欺。 就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家附近有一家肉食品店,因为他家的熟食肉总是自己做的,而且道好,所以平时总是客流成群,方圆百里的人都会来到这家店里买东西。但是有一天有一位顾客在食用过他们店里的东西后导致身体不适了,就找到了这家店,并告知当时在店里购物的顾客说店里的东西有问题,他吃了之后就有病了。那么不管这家店里的东西是好是坏,即使是低价出售,也不会再有顾客来买东西。而这位顾客也没有向其他顾客澄清到底是哪种食品出现了问题,就这样,即使他生病并不直接是因为食用了这家肉食品店的肉所造成的,但是舆论已经起到了很强的作用,舆论已经让其他的顾客走出店门不会再来买东西。 把这件事情放在网络上也是一样,一旦有新闻媒体爆料出来哪个牌子的什么产品有食品安全问题,那么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真实,消费者都不会再购买这个牌子的任意一种商品,而新媒体在报道之后对于民众的主观推测行为也没有做出澄清与疏导,这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会给商家造成损失。 (二)新媒体报道失实、夸张、表面化 新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在报道内容上往往会存在报道失实、夸张,解释不深入的情况,这就会混淆民众对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判断力。 现如今,新媒体发布的新闻很多都是为了争头条来吸引民众的眼球,为了能够快速的将事件发布出去,记者便会根据自己对该事件的主观推测来撰写新闻稿。由于记者并没有完整的参与到这件事情的调查处理之中,所以报道的时候就会出现失实、夸张的现象,而记者发布的新闻稿也只是大概的描述一下这件事情的经过,好让民众可以快速的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存在,所以就会出现解释不深入的现象。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频发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致癌”,“有毒”的字眼时常出现于各种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这其实也是记者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妄自进行的语言夸张现象。对于记者经常用到的“致癌”,“有毒”的字眼,其实是非常表面化的说法,因为现在很多的食品里都会添加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添加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所以大部分被检测的食品里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有害物质。但是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只有当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大家再看到新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时候,如果发现记者用“致癌”等字眼来报道该事件时先不要莫名的恐慌,而是要去弄清楚该食品致癌的剂量是多少。 (三)新媒体自身只能监察不能监管的局限性 目前,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繁的出现在民众的生活之中。新媒体在发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之后只会采取对其进行曝光的方法,但是一次次的曝光并没有使得食品生产公司引以为戒,反而越演越烈。因为法律只赋予新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监督的权力,却没有赋予新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监管的权力,因而导致新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就会存在很严重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起到杜绝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再次发生的效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