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小体作为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表观遗传的重要载体。每个核小体 包含一个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H4组蛋白各两份)和一段围绕其上的 DNA 序列(147bp)[4],其中 H3/H4 组蛋白相对稳定地结合在染色质上,而 H2A/H2B 则可比较自由地结合与游离。
核小体以多种形式编码表观遗传信息,包括核小体在DNA上的定位、所含的组蛋白变体以及其共价修饰等生化特征。染色质核小体组装模式——染色质上各个位点的核小体定位状况以每个核小体的生化特征,即携带有表观遗传修饰的亲本组蛋白H3/H4四聚体(或二聚体)需要精确地重定位到一条新生DNA双链的原位置;同时新合成的H3/H4组蛋白分子也需要组装到另一条新生DNA双链对应位置并获得与亲本组蛋白相同的表观遗传修饰。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核小体组装模式[5]。为文持细胞的生物特性,细胞世代间必须保持相同的核小体组装模式,否则将会导致表观遗传重编程,进而导致细胞分化或细胞生物特性的异常变化。
1.1.3 着丝粒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作用
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在细胞传代中的正确复制是文持基因稳定的关键。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可以进行动粒(kinetochore)蛋白的组装和纺锤体(spindle)微管的结合。尽管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着丝粒在DNA容量、尺寸以及DNA序列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即着丝粒上的核小体携带的有一种特殊的组蛋白H3(或称为组蛋白变体),CenH3—CENP-A(人类)/Cse4(芽殖酵母)/Cnp1(裂殖酵母)[6,7],这种特殊的组蛋白H3代替常规的组蛋白H3与H4形成四聚体(或二聚体),组装成特殊的核小体,特异性定位于着丝粒区域。
裂殖酵母染色体着丝粒包括内中心区域(inner central region),即特异序列的cnt区和部分重复序列的imr区,以及由高度重复串联序列组成的外中心区(otr区)(图1.1)。裂殖酵母着丝粒内中心区域的核小体可分为两种:常规H3组蛋白和H3变体Cnp1,两种核小体的数目几乎各占50%[8-10]。研究表明,Cnp1蛋白的缺失或者缺陷,不仅造成染色体着丝粒内中心区域结构的改变,而且还会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的正常进行,造成不均等的细胞核分裂,影响细胞的存活率[11]。因此,在染色体着丝粒的特异结合和按照亲本正确定位的过程,Cnp1核小体对于着丝粒结构的文持和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是非常关键的,它的特异结合会直接介导着丝粒和动粒的形成,而它的按照亲本正确定位则决定了表观遗传的稳定性。 mis16基因点突变产生细胞致死性及Mis16蛋白质功能域探索(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1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