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甘蓝型油菜(AACC)和野芥菜(AABB)有一个共同的A染色体组,前期研究发现它们在田间自然环境下能自然杂交,并且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能渗入到野芥菜中[5],但它们之间无同源的C染色体组。因此,甘蓝型油菜和野芥菜的杂交后代在与野芥菜回交时,C染色体组因没有与其同源的染色体配对而易丢失[24]。但由于A与C的同源性较高,C和A染色体组发生重组,C染色体组会以片段的形式渗入到A染色体组中,并有可能传递给后代。Frello等(1995)分析甘蓝型油菜特有的20个RAPD标记在54株芥菜×(芥菜×甘蓝型油菜)的回交1代中的传递情况,发现19%的植株中有1个标记,约75%的植株中存在8个标记,另有50%左右的植株中有9个标记[25]。Tsuda等(2012)在利用83对特异引物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BC1和BC2进行了SSR分析后发现,尽管C-染色体组上的特异片段会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逐渐丢失,但仍有部分C-染色体特异片段保留在BC1和BC2中[26]。
本实验室前期对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1-4代(BC1F2-5)、回交2代子1-3代(BC2F2-4)、回交3代子1-2代(BC3F2-3)进行了SSR检测方法的分析,发现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后代中,C-染色体组的特异片段被检测到的频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到BC1F5、BC2F4、BC3F3时,绝大多数的特异片段仍能检测到。同时还发现,C-染色体组上的特异片段在两种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不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中每条引物被检测出的平均次数均高于同代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因此有必要继续对C-染色体组特异片段在两种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5代(BC1F6)、回交2代子4代(BC2F5)、回交3代子3代(BC3F4)中的渗入情况进行研究,摸清C-染色体组特异片段在这些后代中的传递情况,为掌握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回交后代中C-染色体组特异片段的遗传规律提供试验依据,同时也为转基因在后代中传递的长期持续性和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植物材料
供试实验材料见表1。实验所用材料获得的亲本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DS-Roughrider,Roundup Ready,event RT73)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Swallow,Liberty Link,event T45),前者纯合并含有完整的cp4 epsps和gox基因及其各自的调控基因,后者纯合并含有1个pat基因。两种转基因油菜均来自于加拿大。野芥菜(wild B. juncea)采集于南京市江浦。 转基因甘蓝型油菜C染色体基因向其与野芥菜回交后代(BC1F6,BC2F5,BC3F4)的渗(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1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