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T=tn –t0
ΔH=Hn–H0
式中, ΔT和 ΔP分别为温度差和相对湿度差, tn 、Hn分别为不同测定点处测得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t0 、H0分别为对照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n为不同测点。
2.2植物调研
绿化调查以谷歌卫星地图为底图参考材料,在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更新底图的同时进行相对完整的绿地绿化调查,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和生长型将绿地中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对乔木进行胸径、冠幅、高度的测量与统计,对灌木进行地径、蓬径、高度的测量与统计,对地被和草本进行高度、面积的测量、计算与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调查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并对每一块绿地内的每种植物的数量进行统计。通过数据整理,得出每一块绿地的苗木表。
有关园林树木增湿降温生态功能的研究方法,取样测定部位基本是选择树冠边缘的叶片进行测定 [2-5] 。由于树冠质地(如枝条长短、数量与绿量等)和环境因子(光照条件、风速等)的影响,致使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增湿降温效益存在一定的差异。
2.3绿量测量
绿量和叶面积指数反映了城市绿地在植被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 绿量是决定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2]。
绿量指的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又称三文绿色生物量,是对生长中的植物茎、叶所占空间面积的多少。绿量的测算指标主要集中在三文绿色空间体积,叶面积总量和叶面积指数这三个指标上。其中叶面积总量指植物尤其指乔木树冠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中所有叶子的总面积;叶面积指数指的是植物树冠投影在水平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叶片总面积;叶体积总量指植物树冠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中所有叶子的总体积;叶体积指数指植物树冠投影在水平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叶片总体积。由于在对于乔灌草疏林研究区的实地考察中以及查阅前人对于植物绿量相关研究[6][7]中发现,对绿地总绿量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一般都是绿地中的乔木,其中是灌木,草本对于绿量的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这里对于乔灌草疏林绿量的计算可以直接用其中植物的叶面积总量来简化代替,公式如下:
(1)乔木类、灌木球类:S总(叶面积总量,m2)=LAI*冠幅面积
(2)地被灌木篱类:S总(叶面积总量,m2)=LAI*面积
(3)草本类:S总(叶面积总量,m2)=LAI*面积
3结果与分析
3.1降温增湿效益显著性分析
按绿地规模将绿地氛围大中小型三组,分别对其各个时间段进行温度和湿度变化的统计与列举, 将各研究区绿地每个时间段温湿度变化情况与同一时间段其相对应的硬质对照点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做对比,采用SPSS软件中的配对样本检验,分别得出每块研究区绿地与对照点的对比下,其降温效益的显著度和增湿效益的显著度。降温增湿显著度分析过程中样本检验得出的结果Sig≤0.05,则降温或增湿效果明显,若Sig≤0.01,则降温或增湿效果非常显著。
3.1.1小型乔灌草绿地降温增湿的显著性分析 观察表1可以观察得出,小型绿地的日均降温量在0.36℃—1.49℃之间,除了位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绿地S2降温效果为不显著外,其他两个研究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的Sig.值为0.001—0.003≤0.01均为非常显著。
小型绿地的增湿量在1.94%—2.04%之间,也是除了S2的增湿效果不显著外,其他两个研究区的降温增湿效果Sig.值为0.001—0.002≤0.01均为非常显著。
这种结果可能是研究地S2在测量中存在一些误差或受非研究变量因素引起的误差。 疏林型乔灌草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研究(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1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