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瓢虫成虫长4.9-8.2mm,宽4.0-6.6mm,虫体呈短小椭圆状凸面体,大约是宽度的四分之五。头部呈橙黄色、橙色和黑色,有时黑色带有黄色的斑,前背板为淡黄色,中央有黑色的斑点。斑点颜色和排列方式多样,可以是四个黑点,可以是两条曲线状黑斑,也可以是一个黑色“M”型黑斑或者不规则四边形黑斑。这些色斑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等位基因所决定的[3]。此外,通常情况下,异色瓢的雌性虫个体大于雄性个体,海拔高的成虫个体比海拔低的成虫个体更大,体色更深[3]。
1.1.2 异色瓢虫的地理分布和代数
异色瓢虫分布十分广泛,从西伯利亚南部,到中国南部沿海、阿尔泰山脉和太平洋沿岸等地都可看见异色瓢虫的身影。因其在俄罗斯阿尔泰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及萨哈林岛、库页岛、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均有分布,尤其在我国,除香港没有该种分布,其他省区均被发现过踪迹,所以异色瓢虫又被称为亚洲瓢虫。
在我国异色瓢虫1年可以发生2~8代,代数会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4]例如在黑龙江江县的异色瓢虫1年可发生2代,辽宁铁岭的异色瓢虫1年可发生3代,而到了江西1年可发生8代。但无论几代,各地的异色瓢虫都以成虫的形式越冬。异色瓢虫的成虫一般能活2个月左右,但越冬成虫可活7~8个月。
异色瓢虫的生态适应性极强,在森林、农田、草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大量存在。因其是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1.1.3 异色瓢虫的越冬策略
当气温低至8~12℃时,异色瓢虫会迁入越冬场所进行越冬。异色瓢虫成的越冬场所大多为由裸露大石所组成的石洞或石隙。这些石洞大所在山峰顶部,其周围石缝较多,树木很少,高度在海拔200~350 m间[5,6]。而这些石洞最大的特点为背风向阳。此外异色瓢虫也会在菜地墙缝等地进行越冬。次年,存活下来的异色瓢虫又会出洞活动,进行取食和繁殖等。例如在我国的北方,成虫多以集群形式在背风向阳的石洞或石缝中越冬,而在我国的南方多以零里个体在墙缝、 菜地、土缝、山地石缝等处越冬。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瓢虫会年复一年地在同一越冬地进行越冬,因此保护异色瓢虫的越冬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异色瓢虫越冬多以集群的形式进行。聚集行为能够降低异色瓢虫越冬成虫的新陈代谢速率,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存活率[7]。但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时异色瓢虫的死亡率依旧高达80%-90%。另外在冬季自然条件下,冬眠成虫卵巢发育受到抑制,无交配行为,成虫处于滞育状态。
1.2 昆虫海藻糖酶的研究概况
1.2.1 昆虫海藻糖的功能
海藻糖(Trehalose)是由2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半缩醛羟基结合而成的一种非还原性双糖,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藻类、细菌、真菌、昆虫中。海藻糖结构稳定,无毒,无色无臭,口感略带甜,热值低[8]。
现已发现在昆虫的血淋巴中有80%-90%的糖类为海藻糖,因此海藻糖又被称之为昆虫的血糖。海藻糖作为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和碳源,在昆虫的一系列生长发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其次,海藻糖具有抗逆功能:可在生物表面形成一种独特的糖分保护膜,可有效地保护蛋白不变性失活。以此来维持生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如高低温、干燥、高渗透压、高盐碱等恶劣环境[10]。这些功能都是异色瓢虫依据环境条件、生理状态和营养情况等的变化,通过改变体内海藻糖和海藻糖酶的浓度来进行调节的[11]。
海藻糖的抗逆保护机制主要是其具有较高玻璃态转变温度,如干燥、冷冻等,减少了自身体系中的自由水,从而使物料成分由胶质态(晶态)转变成玻璃态(非晶态或无定形态),即发生了玻璃态转变,这一转变点时的温度称为玻璃态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μre, 简称Tg)。另外,研究表明糖类的生化保护作用的确与它们的Tg高低呈现正相关,即拥有高Tg的糖类对物料的保护作用更强,而海藻糖的Tg高于麦芽糖、蔗糖和葡萄糖,因而对生物具有极好的逆境保护功能。 异色瓢虫越冬种群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变化(2):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4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