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理科学科的前概念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物理领域,而对生物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中农村初中学生所拥有的生物学前概念研究就更为稀缺。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统计杭州市萧山区农村初中学生所存在的生物学前概念,充实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1.2.2为萧山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搜集农村初中学生所拥有的生物学前概念,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相关教学参考,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存在的错误前概念进行突破,而对学生所拥有的科学概念加深巩固,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国内外前概念研究综述
2.1国外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国外较早开始研究前概念,在1903年,美国的霍尔就曾启动一个计划,调查儿童对自然现象:热、霜和火的观念。[3]
皮亚杰(1929)在其经典著作《儿童关于世界的认知》中,阐述了采用临床法研究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时,儿童有时会具有一些与科学家不同的想法,这是一项关于前概念的早期研究。[4]皮亚杰将概念看成自发的和非自发的,即自发概念和非自发概念。自发概念是儿童通过自己的心智努力形成的,非自发概念是受成人的决定性影响而形成的。[5]
维果斯基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和独立思考后所形成的概念称为 “日常概念”;而将他们通过正规学校教学得到的概念称为“科学概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自此,学者们开始对学校教育中各种学科的前概念展开研究。
奥卡斯(1947)综述了很多关于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的研究,其中包括了目前所研究的科学领域中讨论的许多概念。[6]
前概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70-80年代的探查阶段和80年代以后的理论研究阶段。探查阶段主要是探查学生所拥有的具体的前概念,如光学、热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前概念。而从1985年开始,前概念的研究开始转向了理论层面和概念转变策略,转变策略被运用到了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国内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国内关于科学教育前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以后前概念研究才开始出现在我国的学科教学论领域,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相较大陆地区而言,我国港台地区对科学教育前概念的研究较早,而且实证研究较多。
1990年,台湾就开始探讨与自然生活领域相关的前概念,现在已经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陈淑筠整理分析了台湾地区关于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前概念的相关文献,发现:从研究数量上看,物理>生物>化学;从研究方法上看,有质性、量化和质量并重等三种类型,其中质量并重的研究方法运用的较多;从研究方向上看,包括了学生的前概念、相关概念的发展以及前概念的转变等。[7]
1990年开始,我国大陆地区展开对前概念的研究,在生物学前概念研究方面,李高峰、刘恩山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了《初中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研究》。我国大陆学者关于生物学前概念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
2.2.1关于生物学前概念的调查研究
袁维新采用诊断性评价寻找学生的生物前概念,并对诊断性评价方法的涵义、形式和手段进行着重介绍,还阐述了此种方法试题的设计。[8]
2.2.2关于生物学前概念的理论研究
蔡铁权等人总结出前概念的四种探查手法:基于访谈的教学策略;基于纸笔测验的教学策略;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基于观察的教学策略。 萧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生物学前概念调查研究(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5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