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植物气孔
科学家们曾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了多次的实验进行验证,会做出怎样的调整的具体机制,同时,我们对叶片表皮中的主动运输、代谢过程,以及被动运输的过程中的联系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报道以及研究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拟南芥气孔长宽比、气孔密度从而推断出转基因拟南芥相比于野生拟南芥的气孔行为变化。
如今气孔对干旱的反应有两种假说,一种假说是水力学控制理论,另外一种是化学信号控制理论
降低植物体内水分的损失,植物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气孔又可以有效的提高控制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原料也就是水分的蒸腾以及二氧化碳动态的渗透膜的渗透能力。
气孔这个结构的进化是维管植物进入陆地环境的转折。气孔是把植物内部的水运输系统有效的组合为可调节性的器官,在维管植物中,气孔开关与闭合的控制行为的进化过程是从被动的调节转变为为主动调节的。
1。4。3液泡焦磷酸酶调控气孔行为的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干旱下气孔运动的调控主要有2种理论:
①传统的水力学控制理论:认为干旱胁迫下的植物气孔运动受到叶片内含有的水分含量(状况)所控制;
②化学信号控制理论:认为干旱胁迫下的植物气孔运动受到起源于受旱根且随向上传输的水流传递到气孔的 我们所研究的液泡焦磷酸酶是影响植物液泡内水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液泡焦磷酸酶可以协助调整运输液泡内钾离子和氢离子,从而影响液泡内水势变化。
现阶段有关方面的研究多在研究液泡焦磷酸酶对植物液泡内外离子转运与植物耐盐性相关方面,对液泡焦磷酸酶对控制植物气孔行为的作用方面的研究所知甚少,研究液泡焦磷酸酶对植物气孔行为的控制作用可以间接推动植物耐旱性、耐盐性相关方面的研究。
1。5拟南芥概述
1。5。4本课题选择的拟南芥种类
本课题选择两种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一种野生拟南芥(CK)和两种转入液泡焦磷酸酶基因序列的转基因拟南芥分别为:VP1、VP8。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液泡膜焦磷酸酶(V-H~+-PPase)对植物气孔行为的调控作用,通过种植已有的野生拟南芥和转入液泡焦磷酸酶基因的拟南芥,进行对照试验,研究同种环境下培育的野生拟南芥与转入液泡焦磷酸酶基因的拟南芥的气孔行为的区别,印证过量表达的液泡焦磷酸酶对植物气孔行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文献综述
2。 实验部分
3。 2。1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实验材料
野生拟南芥种子、转入液泡焦磷酸酶基因的拟南芥种子、70%酒精、10%次氯酸钠、无菌水、氢氧化钠、盐酸、卡诺氏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组成)
培养基(1\2MS):2。37克MS粉+100ml蒸馏水+20g蔗糖混匀后调PH至5。8,分装到500ml瓶子,每瓶330ml,加入2。5g琼脂粉高温杀菌后备用。
2。1。2实验仪器
高温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烧杯、酒精灯、玻璃棒、量筒、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接种器具消毒器、PH计、移液枪、培养皿、微波炉、显微镜、镊子
2。2实验方法
2。2。1 实验准备
①供试植材品种:试验用拟南芥种子为实验室提供野生拟南芥种子以及两种转入液泡膜焦磷酸酶基因的拟南芥种子备用。
②预培养容器:选择培养皿作为预培养容器,无菌培养发芽后转入种植槽内定植。 异源表达液泡焦磷酸酶对转基因拟南芥气孔行为的调控作用(4):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8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