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接种菌株与培养 11
2.4.5 毒素的提取与测定 11
3 结果与讨论 13
3.1 菌株在不同基质上毒素的暴露种类 13
3.1.1 PDA基质 13
3.1.2 大米基质 13
3.1.3 玉米基质 14
3.2 菌株在不同基质上的暴露水平 15
3.2.1 Fusarium subglutinans产毒素水平 15
3.2.2 Fusarium culmorum产毒素水平 15
3.2.3 Fusarium langsethiae产毒素水平 16
3.2.4 Fusarium musae产毒素水平 17
3.2.5 Fusarium poae产毒素水平 17
3.2.6 Fusarium proliferatum产毒素水平 18
3.2.7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产毒素水平 19
3.2.8 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产毒素水平 20
3.2.9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产毒素水平 20
3.2.10 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素水平 21
3.3 各菌株在三种基质上产13种毒素总量 21
3.4 讨论 22
4 结论 24
致 谢 25
参考文献 25
1 绪论
1.1 镰刀菌
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是真菌中较大的一个属,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主要在热带和温带,在极地地区和沙漠地区也有发现。有的镰刀菌侵袭植物会导致其枯萎,腐烂等,尤其是粮食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减产从而使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人畜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后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有些则有益于人类,如有些菌株寄生在昆虫或其他真菌上能起到生防菌的作用[1]。
常见的致病性镰刀菌有茄病镰刀菌(F. solan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轮枝样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半裸镰刀菌(F. semiftectum)、胶孢镰刀菌(F. 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梨孢镰刀菌(F. poae) 、拟枝孢镰刀菌( F. sporotrichioides)等。镰刀菌在许多培养基上都能生长,常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 ,在37℃培养时菌落生长慢而在室温或25℃培养,镰刀菌可迅速生长,菌落呈羊毛状或棉絮状,扁平蔓延,许多镰刀菌都产生色素[2]。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A类:T-2毒素、HT-2毒素、蛇形霉素(DAS)、新茄病镰刀烯醇,B类: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烟曲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伏马菌素(FB)、串珠镰刀菌素(MON)等[3]。镰刀菌毒素的耐热性强,一般家庭对食物的烹调方式很难将其破坏。人畜食用带有毒素的食品和饲料后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例如急性中毒:疑似马脑脊髓炎(Leukoencephalomalacia,LEM)、食品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病(Alimentary Toxic Aleukia,ATA)、赤霉病麦中毒症(Fusariotoxicosis);亚急性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慢性中毒:食道癌等[4]。镰刀菌毒素属于非寄主选择性毒素,非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非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non-specific toxin,NHST),这类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对寄主植物和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镰刀菌毒素的致病机理各有不同,有些毒素对植物的侵染途径已经很清楚,而有些毒素尚不明确具有致病力[5]。
1.2 镰刀菌毒素及其限量
T-2毒素主要由拟枝孢镰孢菌、梨孢镰孢菌和三隔镰孢菌等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的A-型单端孢霉烯族倍半萜烯化合物。该毒素性质稳定,有很强的耐热性,一般的食物烹调加热方法不能破坏其结构,在室温放置6-7年或加热至200℃,1-2h仍有毒性,碱性条件可使之失去活性。免疫系统是T-2毒素主要攻击的目标,其次它也会入侵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6]。 多种镰刀菌在不同生物基质上的产毒研究(2):http://www.youerw.com/shiping/lunwen_1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