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中除了含有大量多糖之外,也还含大量的三萜类成分。1954年,Cort首次从茯苓中分离出三萜类成份,至今为止,已有39种三萜类物质被发现[3]。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养心安神的功效。现已证明多糖类物质是茯苓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但多糖是否具备健脾、利水和安神功效,还是三萜类和多糖共同起的作用,均有待于药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其实茯苓多糖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近50年。最早的茯苓多糖的报道见于1957年,Warsi首次报道了茯苓的主要成分为葡聚糖,其主要结构为β-(1,3)-葡萄糖聚合体[4]。后来研究证实该结构为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
在1983年,日本学者Kanayam分离出一种β-(1,3)-(1,6)-D葡聚糖,并揭示了该多糖同样具有抗肿瘤活性[5]。1999年,Rhee等人[6]用碱性提取法分离出一种糖基复合物(PCSC22),其中糖类物质占78%左右,肽类物质约占20%。
1.1.2 茯苓多糖的生理活性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并认为本品久服安心养神、轻身延年,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茯苓的主要组成是茯苓多糖。大量试验证明,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等作用。
1.1.3 茯苓多糖提取方法
(1) 发酵醇沉法
陶跃中[7]以茯苓菌株HD08-10为研究材料,通过深层发酵,优化其发酵参数并确定其最适的发酵培养基;对茯苓发酵菌丝体多糖提取分离,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的多糖为原料合成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pachymaran,CMP),并优化其制备工艺;通过多步纯化、组分分析、理化结构性质鉴定等方法和手段研究CMP,并分析多种因素对CMP黏度的影响,为扩大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范围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
以菌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指标,对碳氮源种类及比例、pH值、培养温度、摇瓶转速、装液量以及接种量等参数进行参数控制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了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过程参数为:葡萄糖4%、蛋白胨0.75%、硝酸钾0.75%、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pH5.5、温度26℃、转速150r/m、装液量80mL、接种量6%。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茯苓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4.3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此条件下茯苓多糖理论提取率达到2.45%,验证试验多糖提取率可达2.57%,模型与试验拟合较好,自变量与响应值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因此,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此方法比以往野生或人工种植获得茯苓多糖,周期短,成本低。但是相较于其他方法较为复杂。 茯苓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探讨(2):http://www.youerw.com/shiping/lunwen_2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