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体育论文 >

家庭结构对3-6岁儿童的行为模式的影响(2)

时间:2021-08-19 19:27来源:毕业论文
伴随着我国的 经济 改革和社会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分析已成为学界热烈关注的一项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在全国家庭结构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分析已成为学界热烈关注的一项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在全国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占60.89%、主干家庭占22.99%、联合家庭占0.58%、单人家庭13.67%、残缺家庭0.93%、其他家庭占0.93% 。由此可知,中国当代城乡家庭结构基本上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但主干家庭和单人家庭也是重要的家庭形式。尽管主干家庭的总水平相对稳定,甚至在农村有所增长,但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向仍在继续,在城市表现尤其突出。

目前,在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家庭冲突论、系统理论等)分析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如孙殿凤、衣明纪和李堂的《不同结构家庭及精神环境下儿童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的关系》、杨振的《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也有根据样本调查写出的针对家庭结构对儿童某一方面问题(心里问题,社会化等)的影响,如:周雪霞、李艳婷的《独特家庭结构下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或者就是仅仅研究敏感期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做法,如:王争艳的《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针对的是父母,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的缺少个案研究,将家庭结构与儿童敏感期结合。由此,笔者决定主要调查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变化对3-6岁儿童行为模式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界定核心概念家庭结构和行为模式;其实是研究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模式的影响;其三是经过案例研究,分析如何减少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模式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以上海市Y社区为例,分析家庭结构与儿童敏感期行为模式问题。个案调查主要运用以下具体方法: 

 1.文献法

    针对这一研究课题,广泛查阅相关的报道、论著、网络文献、统计资料,以及文件、会议纪录、档案资料等文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家庭结构与儿童行为模式的基本情况和面临问题等。  

2.访谈法  

通过与Y社区父母的访谈,了解其家庭结构,如成员的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一般在家的表现等,得出普遍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核心家庭

    美国人类学家G.P.默多克首先提出了核心家庭概念。他在《社会结构》 (1949)一书中认为,从亲属关系着眼可把人类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复婚家庭、扩大家庭等三种基本单位,其中核心家庭是其他几种家庭形式赖以扩大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这一概念被人类学、社会学广泛使用 。

在中国的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组成,通常是包括父母及未婚子女为一个单位,目前,还可能包括上一辈人,所谓“三代同堂”被认为是最完满的核心家庭。

本文提到的核心家庭分为以下两种:①完整的核心家庭。即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完整;②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不在家的家庭。本文所指的不完整核心家庭许多研究表明,不完整家庭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儿童敏感期

    所谓儿童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吸收周围环境某一事物的特性,并不断进行重复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讲,就是儿童对其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本文研究3-6岁儿童,主要会涉及到的敏感期为: 家庭结构对3-6岁儿童的行为模式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tiyu/lunwen_806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