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FPGA功率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实现(3)

时间:2021-12-23 09:36来源:毕业论文
进行改进的快速算法。依据 DFT 的定义,输入为�(�) ,则输出为 为旋转因子。一般情况下,输入和输出都是复数,整个 DFT 运算需 4N 次实 数乘运算和

进行改进的快速算法。依据 DFT 的定义,输入为�(�) ,则输出为

为旋转因子。一般情况下,输入和输出都是复数,整个 DFT 运算需 4N 次实

数乘运算和 2N(2N-1)次实数加运算。则 N 较大时,运算次数会变得非常大,所以减少计算

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FFT  的基本思想是,利用���

的周期性、对称性及可约性将原来的 N  点序列分解成两个

或更多的较短序列。这些短序列的 DFT  能够重新组合成原序列的 DFT,但总的运算次数要

比直接进行 DFT  要少很多,从而提高运算的速度[4]。旋转因子���

的性质如下:

FFT 算法分为两种:时域抽取(DIT)和频域抽取(DIF)。一般将 FFT 运算中最小的 DFT

运算单元称作基(radix),按基数的不同可分为基 2、基 4 等。 基 2 算法计算公式:

FFT 的算法中,随着基数增加,FFT 运算速度加快,但同时所耗资源也越多,实际工作

中要权衡速度和资源的关系。

1。4  频率估计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雷达和声纳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关注一项关键技 术——对淹没在噪声中的正弦信号的频率估计。由此,频率估计技术开始发展成一个相对独 立的研究领域。

1958 年,Blackman 和 Turkey 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相关函数傅里叶变换的采样的功率谱估 计方法,称为频谱估计的自相关方法,用此可估计的正弦波的频率。1965 年,Cooley 和 Turkey 首次提出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FFT),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计算因此降低了两个数量 级。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快速傅里叶变换和频谱分析迅速发展起来。 1967 年,J。 P。 Burg 提出了最大熵谱估计法。1969 年,J.Capon 提出最大似然估计法。 由此开始了高分辨率谱估计的时代。1973 年,Pisarenko 提出了谐波分解方法[8],可进行较可 靠的频率估计;1975 年,John C.Burges 等采用插值法[9],校正加矩形窗的离散化频谱,解 决了精确估量离散高次谐波参数的问题;1979 年,Schmidt 提出的多重信号分类(MUSIC)算法 是子空间信号处理算法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1983 年,Thomas Grandke 提出加汉宁窗的内插 法[10],再次提高了离散高次谐波参数的估量精度;1993 年,丁康、谢明提出了三点卷积幅值 校正法[11];第二年,他们和黄迪山等一起发展了频谱校正方法[12][13],解决了精确求解较大间 隔的离散化频谱的频率、幅值和相位问题;1995 年,刘进明、应怀樵等引入了频谱细化的概 念,提出了 FFT 谱细化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14],有效提高了频率分辨率和估计精度;1998 年

刘渝提出了一种采样信号做�点和�⁄2点 FFT 的校正方法[15],此方法不用知道窗函数的表达

式,直接利用相位差进行相位和频率校正;2003 年,丁康、钟舜聪总结之前相位差校正方法

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离散频谱相位差校正的一般方法[16];2006 年,张英龙、刘渝提出的正弦 波频率估计方法[17]基于频偏校正,时频域算法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精度和计算效率。各种 改进的和新的算法层出不穷,正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频率估计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1。5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本文介绍了 FPGA 和 FFT 的基础概念,利用 FPGA 的流水线和高度并行处理的特点实现 FFT 的计算。理论算法中,介绍了对输入信号的处理方法,并用 MATLAB 实现。而由于 FFT 算法的栅栏效应会造成一定误差,本论文重点讨论了两种可提高信号频率估计精度的算法, FPGA功率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实现(3):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8700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