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基于雷达跟踪数据的远程弹飞行轨迹可视化(4)

时间:2017-06-23 15:53来源:毕业论文
赵宜新、钱建平[11]等人随后对于火箭增程技术中的延时点火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需要延时点火的火箭弹,明确阐述了延时点火的意义,并且进一步的设


赵宜新、钱建平[11]等人随后对于火箭增程技术中的延时点火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需要延时点火的火箭弹,明确阐述了延时点火的意义,并且进一步的设计出了一种根据火箭弹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来点火的延时点火方法,它具有延时精度好、作用可靠性高, 能够避免高膛压击穿等性能,实现了弹丸有效射程的增加,为增程炮弹或其它弹药的延时点火具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
2011年孙骑、曲家曹[12]指出,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需要准确可靠的点燃主装药,使主装药按预定的方式和速度进行燃烧,并满足弹道性能要求,同时点火装置是最容易出故障的。他们指出,目前半导体桥(SCB)火工品是桥丝式火工品的理想替代品;喷管技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防潮防尘作用外,其点火减压作用更为重要;开发智能型SCB点火技术和药盒新材料是未来点火器的发展方向,为其研究提供了意见。
当然除了针对于火箭发动机外,火箭弹的其他零部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火箭弹的效果,火箭弹本身的结构性能等参数同样影响着火箭弹的最终作用结果,这些因素不再进行介绍。
除了对于火箭弹的原理性研究外,孙思诚、郭平华[13]初步分析了火箭增程方式中多段火箭增程方式的效果,他们用优化的方式指出,理论上分段火箭增程方式是可行的,并且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其增幅可达到20%以上,同时落点密集度也能保证,他们的研究为现在单纯以火箭发动机增程的弹丸提供了一个思路。
(3)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增程弹药,它同时采用底排技术和火箭增程技术,将底部排气装置与火箭发动机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大的射程。
1992年,苗会龙、郭锡福[14]初步论证了底排火箭混合增程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底排、火箭混合增程底排、火箭工作时间和装药量的最佳匹配比。指出:就增程效果来讲,药剂总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先底排后火箭的混合式增程效果最好,其次是纯底排增程,最差的是纯火箭增程。同时对于火箭底排装药情况作了一个分析。
1998年张吉堂、周海清[15]等建立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质点弹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并应用约束变尺度法求解,编制了优化设计的计算程序,并通过某一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验证了程序优化的合理性,为以后研究复合增程弹弹道提供了方便。
金浩、曲家惠[16]通过分析底排—火箭发动机复合增程弹机构特征参量变化特性、复合增程弹的工作时序及其多元弹道特性以及炮射火箭发动机及其装药结构非线性高过载特性,得出结论,在进行底排—火箭复合增程相关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随行动力载荷的各种弹丸的质量衰减问题对弹道造成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工作时序及其多元弹道特性对增程效果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不同发射装置(火箭炮发射与火炮发射)抗发射过载能力的差异,要充分分析其装药结构非线性高过载特性。这为从事复合增程弹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
梁增友、周海清[17]等通过对底排一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特征的分析,利用底排总阻减阻率公式推导出了底阻减小率与弹形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化底排质量流量计算公式,并用平均推力代替实际火箭推力建立了复合增程弹的外弹道模型。通过与实际弹丸比较,验证了外弹道模型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的参数和结构设计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
周海清、周俊祥[18]通过建立复合增程弹的外弹道模型,对弹丸的外弹道参数进行了计算,研究了满足增程弹增程率要求的合理外弹道参数匹配关系。他们指出了弹丸质量的大小、火箭发动机有效排气速度、增程装置质量比大小以及底排药剂与火箭推进剂的质量配比这些因素对复合增程效果的影响。同时对研究人员提供了对于弹丸结构优化的借鉴意义。 基于雷达跟踪数据的远程弹飞行轨迹可视化(4):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98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