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配体合成 7
2。3。1 酰胺二酚配体(H8L1)的合成 7
2。3。2 β-二酮配体(TAPPE)的合成 10
2。3。3 配体的表征与结构 11
2。4 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13
2。4。1 配合物K24[Ga8(H8L1)6]的合成 13
2。4。2 配合物K24[Ga8(H8L1)6]的表征 13
3 结果与讨论 14
3。1 酰胺双酚的讨论 14
3。2 TCPPE(酯)的讨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传统荧光生色团大多为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刚性平面分子结构,在稀溶液中有良好的发光性能,但在聚集状态或固态薄膜条件下荧光减弱甚至不发光,即聚集导致的荧光猝灭(aggregation caused quenching, ACQ)。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非辐射能量转换或者形成了不利于荧光发射的物种。在实际的应用中,源Q于W优E尔A论S文R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荧光材料往往要制成固体或者薄膜的形式,高浓度下荧光分子之间发生聚集是自发的无法避免的。人们也尝试用很多物理、化学的方法阻止荧光分子聚集,以获得高效率的固态发光材料,这些尝试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是复杂的合成路线使得这类材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001 年,Tang研究组发现硅杂环戊二烯(Silole)的衍生物与传统的荧光分子不同,在溶液中几乎不发光,反而在形成固体后荧光性能大大增强,他们就将此现象称作“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现象。具有AIE效应的化合物成功克服了聚集导致的荧光猝灭的难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的兴趣。因为具有AIE效应的荧光物质在聚集状态下有良好的荧光效果,这种特殊的性能使得其在很多新型的光学材料中有广泛的应用。至今已开发出从蓝光到红光,覆盖了整个可见波长范围的AIE体系的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在高效的发光器件、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以及细胞显影等领域已有相关应用。理解AIE现象发生的原理有助于加深对光物理过程的认识,对于设计合成新型的高效荧光材料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AIE机理成为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研究方向。通过实验分析、理论计算,众多研究组已经提出多种可能的AIE机理,包括:分子内共平面、分子内旋转受限、抑制光化学或光物理过程、形成特殊激基缔合物以及非紧密堆积形成J-聚集体等。实际上,对于每一个分子来说,AIE效应的形成往往是由几个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苯乙烯(TPE)由于具有易合成、易修饰和固相荧光量子产率高以及显著的AIE效应,成为 AIE 体系中的重要代表,其结构如图 1。1-1所示。“螺旋桨”状的TPE分子在溶液中苯环能够通过单键自由旋转和振动等非辐射跃迁的方式来释放激发态分子的能量,因此在稀溶液中没有荧光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而当它形成聚集体时,分子内自由旋转和振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此时激发态分子只能以对外辐射光子的形式来释放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故在聚集态时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能,四苯乙烯分子AIE 性质的内部机制见图1。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