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
3。1。2 实验技术方案 21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3。2。1 荧光粉体的相组成分析 21
3。2。2 Li2CaSiO4:Eu2+的发光性能 22
3。3 本章小结 25
第四章 全文总结 27
致谢 28
第一章 绪论
为了节能,人们研发了LED,它是一种新型固体光源,被称为第4代绿色光源,受到极大关注。随着生产的发展,白光LED在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荧光粉,即可以吸收能量,再经由能量转换后放出可见光的物质。目前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基本是用能带理论进行解释的。发光过程的都包含了:激发、能量传递、发光三个过程。
自1938年荧光灯问世,荧光粉的变化主要可区分成三代:论文网
1。 第一代荧光粉(1938~1948年)
最早用于荧光灯的荧光粉是:钨酸钙(CaWO4)蓝粉、锰离子激活的硅酸锌( Zn2Si04: Mn)绿粉和锰离子激活的硼酸镉(CdB205:Mn)红粉。当时40W荧光灯的光效为40lm/W。不久,硅酸锌铍((Zn,Be)2Si04: Mn)荧光粉研制成功并取代了硅酸锌和硼酸镉荧光粉。这种荧光粉也是由二价锰离子激活的,发光颜色可根据锌和铍的不同比例在绿色和橙色之间变化。 另外,钨酸钙荧光粉也被钨酸镁所取代。通过使用这些荧光粉,40W荧光灯的光通量在1948年已上升到2300lm。然而,由于铍是有毒物质,这种混合粉在卤磷酸钙荧光粉发明之后就停止了使用。
另外,1947年由施卡曼发明的铅离子、锰离子激活的硅酸钙荧光粉(CaSi03: Pb2+:Mn2+)也值得一提。这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共激活的荧光粉。二价铅离子激活后的发射在近紫外区(峰值为330nm),而加入锰离子将发出主峰为610nm的橙色光。甚至在卤磷酸钙粉发明以后,这种荧光粉还一度被用作光色改进型荧光灯的红色发光成份。
2。 第二代荧光粉(1949~)
1942年英国A。H。Mckeag等发明了单一组分的3Ca3(P04)· Ca(F,Cl)2: Sb,Mn,人们通常简称为卤粉。1948年开始普及应用。由于这一材料是单一基质、发光效率高、光色可调、原料丰富、价格低廉,从实用化至今,一直是直管荧光灯用的主要荧光粉。20世纪60年以来,对卤粉的发光机理、制备工艺技术、发光性能、应用特性等问题,都做了详尽、全面、深入的研究,己使这一材料的发光效率接近理论值,应用特性也满足了制灯工艺的要求。 卤粉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使荧光灯的主要技术指标-发光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80lm/W的高水平。卤粉在荧光灯的应用中,还存在两个缺陷:
① 发光光谱中缺少450nm以下蓝光和600nm以上红光,使灯的Ra值偏低。
加入一定比例的蓝、红粉,Ra值可提高,但灯的光效又明显下降。
② 在紫外线185nm作用下形成了色心,使灯的光衰较大。
随着直管荧光灯管径的细化和紧凑型荧光灯的问世,这一缺陷使卤粉在细管径荧光灯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卤粉的上述缺陷,己满足不了人们对高质量照明光源的要求,开始对新的荧光粉进行开拓和研究。
3。 第三代荧光粉(1966~)
如果说卤磷酸钙荧光粉是第二代灯用荧光粉的核心的话,那么在第三代中这一位置就由稀土荧光粉所取代了。人们很早就知道稀土离子有独特的发射光谱,但真正用到荧光灯中却是从1966年才开始。稀士荧光粉的首次应用是将铕激活的正磷酸锶应用到复印机用荧光灯中。自此,人们加速了对这些荧光粉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70年代是对稀土荧光粉开发和研究的黄金时代,多种荧光粉成功地开发并得到应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