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国家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点: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
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通过宪法保障其充分地行使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行使一般国家地方政权机关的职权,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权管理本自治地方的财政;经济建设的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
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
1、自治区、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其干部构成应当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少于1/2或者更少的,一般应高于本民族人口比例。
1952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标准答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52年2月22日,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它是根据1952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在总结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的。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实施纲要》,8月9日公布施行。《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至1953年3月,全国已建立相当于县级及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地方47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加强了民族团结,激发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积极性,推动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改变着少数民族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