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财产信息和行为轨迹的数据在互联网上存储和运输,近年来,用户数据大规模泄露事件屡见报端。仅刚过去的2018年,就爆出了某地方卫生系统出“内鬼”,泄露50多万条新生婴儿和预产孕妇信息;多家美容医院的客户信息被窃取;某知名酒店5亿条数据泄露等新闻

那么,到底是谁向我们的个人信息伸出了“黑手”呢?

前段时间,360安全资讯发布的《2019年Q1全球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分析》,曾提到了数据泄露的几大来源:不属于窃听技术的是 标准答案 ④间谍卫星拍照

1。互联网服务公司是大部分泄露数据的来源,涉及社交网络、在线招聘网络、数字营销公司、电商平台等。

2。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医疗机构、银行、天然气公司、电信运营商等。

3。教育、政府机构的数据泄露也较为严重。

自我保护时刻警醒

作为普通网民,对于那些网络黑客导致的数据泄露我们可能束手无策,但网络隐私尤其是移动网络隐私,却与我们的日常行为休戚相关。在此,“保密观”给大家提供几个信息安全小建议:

一、定位功能谨慎开启。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我们的位置信息。当位置信息积累到一定量,通过分析很容易推断出用户的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生活规律等。所以,在不使用必要软件时应尽量将GPS置于关闭状态。

二、严控手机敏感权限。咱们使用的手机一般是安卓或者苹果系统,手机设置里都有“隐私”选项,如果不放心,可以在使用APP前,取消与APP功能不太密切的授权,比如容易侵犯隐私的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大家很少关注的日历权限。不属于窃听技术的是 标准答案 ④间谍卫星拍照

三、公共Wi-Fi下谨慎使用敏感APP。很多黑客入侵都发生在黑客控制Wi-Fi环境的条件下,因此在使用公共Wi-Fi时,最好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APP,如银行以及支付宝等金融APP,不要进行包括登录账户、转账等操作。即使使用家庭Wi-Fi,密码也尽量设置复杂一些并经常更换。

四、小心处置智能终端。平时生活中,即使智能终端出现升级换代、受损等情况,我们也要注意不随意出售、丢弃,一定要擦除隐私和敏感信息,避免被他人恢复和利用。

另外,“保密观”还要特别提醒咱们保密工作者,在智能化时代到来之际,应当特别重视对国家秘密的保护,防止被居心叵测者趁虚而入,最终酿成大祸,尤其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不要在智能终端旁谈论涉密和敏感信息;不要将智能终端带入涉密和敏感场所。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哦!

上一篇:考满分
下一篇:涉密人员保密审查由机关单位组织实施

无法阻挡激光窃听的是

下列不属于窃听技术的是

下列方式无法阻挡激光窃听的是

以下不属于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内容的是

青少年短跑途中跑放松技术特征专家访谈提纲

多媒体技术对初中课堂实...

河北保险继续教育

滨湖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景观工程

最火爆的加盟项目,现茬...

信息系统茬會计中的运用【2055字】

VANCL电子商务企业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旋挖钻机牙嵌式钻杆啮合动力学分析

ADS的L波段射频压控振荡器设计+PCB电路图

系统辨识研究现状综述

Solidwords船用阀门参数化设计及其工艺编程

學前英语教育研究状况及建议【2175字】

Labview单片机阻抗测量系统设计+电路图+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