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被台湾学者尊称为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坚信人权为宪政之基本“,在其研究。鼓吹宪政的过程中,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强调个人与国家俱要并重,政府权力与国民自由求得平衡。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有屡屡迁就论文网甚或屈从,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每每落得无奈的结局。关键字:自由权力宪政思想演变张君劢从政治学到哲学的转向,可以说是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分水岭。去了一个政治国,又来了一个学问国“,张君劢由此开始了他的学问国“和政治国“的循环交替的人生。20年代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他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就其学术方面看,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文化宣言的发起人,先后有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明日之中国文化。立国之道。新儒家思想史等重要论著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曾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过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起草过1922年国事会议宪法草案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前者成为曹锟贿选宪法“的蓝本;后者经过修改后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的底本。因此,张君劢也被台湾学者公认为宪法之父“。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十分复杂而又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晚清和民国年间无论是政治界还是知识界都极负声誉。作为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他始终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殚精竭虑,呕心漓血,积极探索,提出了不少有一定代表性的思想主张。同时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以实现宪政为鹄的,不仅起草和促成了中华民国“现行的宪法,而且一生信仰宪政,研究宪政,鼓吹宪政,对宪政之实现有不可磨灭的功劳“,[①是近七十年中,于立宪制宪行宪方面“贡献最多之一人“,是民主宪政方面的南辰北魁。“[②就出身。性格和文化背景而言,也许张君劢更适宜做一个学问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一心一意从事学术研究,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政治活动,是其不明智之举,也是其事业的不成功之处。作为一个政治自由主义者,由于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缺少根基和生长的本土资源,张君劢在政治上的努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可以说他的主张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实行过。对于张君劢说来,‘学问国’的开辟也许正构成了对在‘政治国’中施展抱负所无从规避的种种权谋的牵制,而德性的陶炼对权力意识的羁勒甚至已经注定了一个书生政治家日后的败绩。“[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个不无书生意气的政治家被党宣布为最后一名头等战犯“,遭到通缉,成为一个学问之独立王国“中探寻儒学复兴的海外逋客,开始了漂泊的流亡生活。实际上综其一生,张君劢于现代民主政治的追求以及对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贡献远大于学术研究的贡献,他有理想,有勇气,但却不谙于权术。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制定和实行国家宪法与建立有权威的议会,在这方面他比任何人都要热情。执著,为此奉献了整个人生。“[④张君劢一生从事民主运动,尽心尽智不记一私名利“,张氏的理想是希望中国有一部好宪法,张氏参加议宪,有所贡献;在张氏,可谓学有所用,在国家,可谓实受其惠“。[⑤遗憾的是,张氏的宪政思想无疑是失败的,这当然不是理想的过错,而是再次印证了在中国宪政的实现从来就不是朝夕之功。但是他所贡献的宪政思想和实践活动仍然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一。保障人权:宪政理想的理论支点宪政在西方以保障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为出发点,是社会。文化自然演进而来的,是一个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期到的后果“,[⑥它不是预设用来解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工具,而是由个人自由出发。衍生而来的一种价值理性。而在中国,宪政是舶来品,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的知识分子求强求富。救亡图存的功利性动力的促使下,在不具备发育土壤甚或排斥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刻意追求的结果。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断裂时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改变特别是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动,引发了新与旧的冲突和无序混乱的社会动荡,使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肇端的近代中国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19世纪的70年代,早期的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已洞察到清政府所谓洋务运动的弊端甚多,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船尖炮利的器物方面,其本“体“更在于制度或者精神层面。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器物转向了制度,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后,知识阶层认为是日本立宪的结果“,于是群信专制政体国不能自强“,颁布宪法,召集国会,成为社会热烈的呼声“。[⑦可以说近代中国从关注西方民主那一刻起就始终把目光首先投到了宪政“上,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最深切的关怀是他们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最为重要的思想动力。[⑧显然他们并不清楚,尽管西方宪政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现代化,但是从保障人权的宪政精髓来说,宪政与国家的贫富。民族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价值上也是不能相互替换的。[⑨他们仅仅以朴素的热情,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和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立宪思潮。作为立宪派巨子梁启超的坚定追随者,张君劢自然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君劢的立宪主张从他撰写第一篇论文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起就不曾发生过任何蜕变,但他的生命格范_它为立宪主张注入并非一成不变的内涵_的贞立却并不能早于1920年。“[⑩但是,20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宪政概念的理解,大都与民主政治的内涵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作为中国青年党的领袖之一,陈启天认为民主政治‘需要一种全国共守的根本法律来确实保障’,这种根本法无论成文或者不成文,政府的组织与活动以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都要依它而定,所以‘民主政治也可称为宪政’“。[11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也认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这种说法都过于概括而没有触及到宪政的法治特征和本质内涵。当然也有人洞察到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微妙差异。张君劢认为我们要学习西方,而西方国家进入近代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行宪政。他注意到了欧洲民族建国运动“这一历史进程,指出研究欧洲历史者,看见德意民族建国之完成,以为只须有民族主义,便可达到建国之目的;须知民族主义,不过建国之一方面,其余则有待于政治组织之改善“。[12他对宪政的理解可谓深邃而独到,认为人权为宪政基本“,[13人权即所以保障全国人民之权利,就是说凡称为人都应有同样的权利,不能说你参加GM,便享有人权,而不参加GM者,便不享有人权。因为GM的工作是要确立人权,而非限制人权“。张君劢崇尚理性与和平,认为人应当有理性,政治应当是理性的产物。没有理性,就没有宽容。妥协的气度和公开批评的精神。相反,只有宽容和忍让,才能使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取得和平的渐进。他认为,民主宪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朝夕之功,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他反对激进主义GM,而更为醉心于渐进式的改良。张君劢不仅备考英美政治思想史,也不断参考和借鉴苏俄等国的现实经验,以丰富他的社会改造理论,对于中国问题症结之所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和矛盾,他也并非不知道,但是摆在张君劢面前的往往不只是个人自由的价值诉求,在这之上更有国家民族的利益目标。因此,他往往情势的需要,随意抽取自由主义的内容杂糅进去,致使前后矛盾之出。变更之处颇多。可以说,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总体而言,学理性略显不足,逻辑也不够严密,以现实需要为旨趣而使之显的工具性显著。因此,他的宪政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个似乎断裂的前后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权力的认识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二。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宪政的哲学思维张君劢曾声称,他的哲学思想是德国的,政治思想是英国的。所谓政治思想是英国的,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对洛克。密尔有细致的研究,尤其对二十世纪初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的学说十分推崇,曾翻译了拉氏名著政治典范一书。英国是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最早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关于理性。自由。法治和分权的理论,最后清除了上帝在政治领域中的堡垒,打破了专制主义的绝对权威,从而奠定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进而从美国的独立宣言。权利法案到法国人权宣言将自由主义的原则和思想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进行了公开的宣扬和表达,并与孟德斯鸠的自由与分权思想一起,把自由主义思想的光辉影射到了整个西方,成为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有力武器。张君劢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便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密尔代议政治论(又译为代议制研究)一书的摘译,也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文字。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反对国家压迫,保证政治自由;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张君劢翻译的文章试图为梁启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立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GM派的反清GM。然而也正是这一篇文章对张君劢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初步确立起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的价值趋向,成为他最终的理想目标。[14正是由于深受洛克和密尔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的影响,20年代初时值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武力政治“泛滥之际,张君劢就系统阐发了其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的思想主张。他在一篇题为国民政治品格之提高的文章中,对数千年中国政治和近百年西方政治的异同做了比较后认为,中国专制,西方民治;中国无宪法,西方有宪法;中国无个人自由之保障,西方有个人自由之保障。并把这些差异的原因归咎于吾以武力解决,而彼则理性解决是已“[15。他分析说,数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换,无一不是最后凭武力解决的。正是由于持力不持理,故中国常以一人为主,而以国民为其奴隶。理性解决则反是,所使用的武器都是些口舌和笔墨,即通过宣传自己的主张以争取国民的同情和支持。要使中国不重蹈几千年来治乱循环的覆辙,使民主制度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就必须改变天下是打出来的“这种传统的社会心理,以西方的理性政治“取代中国的武力政治“。他指出,持理不持力的理性政治“的核心是个人心灵。意志的自由。这种以个人心灵。意志自由为核心的政治才够得上真正的民主。自由和理性。一国政治的运作应以承认和尊重个人的自由为前提,夫政治之本,要以承认人之人格。个人之自由为旨归“,一切蔑视他人之人格。剥夺他人自由之举,都应在排斥之列。[16张君劢以人性论作为理性政治“主张的立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观察现实的政治,他认为政治与人性有不可分离的关系“,[17人类的共同本性“在于追求个人心灵。意志的自由。他说:真正之理性必起于良心上之自由。本此自由以凝成公意,于是为政策,为法律。“[18他认为只有实现了个人心灵。意志的自由,政治上人与人的分合才能以政见而非以人为主,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平等,决无所谓操纵与网罗“,亦无利诱威迫于其间“。他认为要以理性政治“取代武力政治“的条件是建立一个理想的政党,这个政党不是用来进行议会斗争的工具,也不代表某一阶级和党派团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和民国以来为国民所深恶痛绝的营私逐利“的政党不同的而以政见主义相结合的国民政治教育机关“,国民政治知识的发展是政党惟一根本“,增长国民政治知识是理想政党的第一要义“。张君劢所主张的理性政治“实际上是国家民族的危亡兴衰置于第一要诣。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对个人自由的忽视和放弃,在他的思想中国家民族的富强与危亡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并力求保持调和的状态。张始终认为民国并未真正实行民主,而民主政治是唯一之途。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他一直没有动摇,初未尝因苏俄主义获胜而稍变,更未尝因法西斯主义之成功而踌躇“,真可谓三十年如一日“。正是在理性政治“观念的指引下,张试图精心设计一个中国未来的国家蓝图,这个蓝图中民主政治。自由平等成为了价值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徘徊于政治与学问之间的人,张君劢非常希望其政治理想能够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现实,这使得其理想有时不得不迁就或者与政治现实亦步亦趋。然而,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党治“政府,张君劢没有附和对新政府的普遍的欢迎感情,反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为避免遭受国民党政治迫害,不得不第三次悠游德国,直到1931年才回到北平。三。权力倾向:自由主义宪政的无奈选择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政权的上台引发了30。40年代一系列重大事件。首先,西欧的民主政治确立以来,个人的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突飞猛涨,创造了令称羡的超过几个世纪的财富。但是由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所累积的矛盾日益突出,终于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了应付这场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各国纷纷加强了政府权力,使不少人对传统的议会民主政治产生了怀疑,而出现了一股肯定新式独裁专制政治的思潮。张君劢对此不无关注与思考,他对移植西方议会政治制度也一度充满了困惑,但是他对西方代议制的诊断是过于自由“,法国GM以来,欧洲政局上似乎重自由忽权力,如议会政治下,各党林立,使政府不能安定,如人人有结社自由,因而工人挟工会以联合罢工。此皆自由权行使过乎其度,所以有今日法西斯主义之反动。“[19他虽然反对独裁政治,但认为我们国家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自然不能象19世纪之欧洲,专门侧重于政府权力之限制一点,须得顾到国家全体之利益。“[20在非常时期为了集中全国人民的心力以应对危机,加强政府权力是必要的。相对与欧洲各国,中国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样,他断然改变了原来的初衷,认为吾国昔日虽未尝行真正议会政治,然由其分派之多,倾轧之久言之,其不适于今后之中国。“[21其次,这场经济危机还引发了日本为转移本国的压力所发动的侵华战争。许多知识分子如丁文江等人国外新式独裁政治思潮迅速作出回应,把日本的侵华战争归因于中国的不统一。他们相信如果中国统一,日本决不敢轻举妄动,而中国要统一并顺利度过民族危机,就必须立即实行新式独裁。而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民主政治在价值上优于独裁政治,中国只能建立民主政治,尤其是传统的议会民主政治。张君劢也参加了这场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他提出了所谓民主独裁之外之第三种政治“。认为要比较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首先要确立一个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立国。在他看来,一个国家要立国必须做到以下三条:第一,国家政事贵乎敏活切实;第二,社会确立平等基础;第三,个人保持个性自由。“[22依据这一标准,他认为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各有利弊。英国的传统议会政治虽然民主,却是一种以辩论为法门的政治“,不免流于空谈和意见的分散,影响了国家效率;德国的独裁政策一贯,国力增强,但是却牺牲了言论。结社。思想以及个性发展的自由,必然导致专制。对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的上述比较,张君劢认为民主国家多自由,独裁国家多权力,在自由与权力之间,应求得平衡“。由此,他提出了民主独裁之外之第三种政治“的主张,亦即修正的民主政治“,也就是既与独裁政治不同,也与传统的民主政治有别的旨在调和政府权力与个人自由的一种方案。[23张君劢依据英国政治思想家拉斯基的观点,认为一国之主要成分不外乎三,曰个人。曰社会。曰国家“。国家(政府)应握有权力,个人应享有自由,社会应维持应公道。[24修正的民主政治“旨在调和个人。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于政府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求一种调和方案“。然而,侧重自由者,各个人之自由伸张,而忽视国家权力;侧重权力者,政府之行为敏活切实,而个人之个性毁灭。“两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修正的民主政治“方案就是要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取两者之长,去两者之短,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在他看来,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之所以各有长短,在于没有很好的划分权力与自由的范围。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一。国家行政贵乎统一与敏捷,尤须有继续性,故权力为不可缺少之要素;二。一国之健全与否,视其各分子能否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中最精密部分,则为思想与创造之能力,所以自由发展亦为立国不可缺少之要素。“[25权力和自由的范围是:(1)行政贵乎捷速与号令统一,鼓应以之属之于国家权力。(2)思想与创作的工作,出于心灵之思索与修养,故应以之划入自由的范围。“[26权力和自由只要划分适当,就既可得一敏捷之政府,又可保障个人之自由,二者之间完全可以兼容并存。他也相信,以此划定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的范围,必定会建立起一种在原则上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的精神,紧急时刻能够立即集中全民意志与力量的制度。他主张中国在确立自己的政治制度时,就既不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的独裁国家那样,一味地强调政府权力,而忽视人民自由;也不能像18。19世纪的欧洲民主国家那样,一味地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政府权力,使政府各方之间相互掣肘,难以敏捷。而应当在自由与权力之间求到一种平衡“,一方得敏捷之政府,他方得自由发展之个人“。在张君劢看来,一个国家对于自由与权力,仿佛人之两足,车之两轮,缺一即不能运用自如“。并且他也相信此即立国之要义。从这观点来说,中国民主政治之一线光明,即在自由与权力平衡之中。“[27在论及如何保障自由与权力的平衡时,张君劢认为,政权务求其统一,行政务求其集中,而社会务使其自由,思想务听其解放“。[28具体来说,就是要保证人民的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参与政府的权利以及思想。言论与结社的自由。同时要保证权力的集中统一,防止政出多门,以提高行政效率。张君劢认为依据上述构想分配权利与组建政府,就能够使自由与权力两得其平“,体现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也稳固和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政府不因议会而动摇,议会不因其权力过渡而减之“,它在原则上符合民主的基本精神。尽管张君劢相信自由与权力任何一方的滥用,对于尚在酝酿立国之道“的中国都可能遭致两败惧挫的后果,并且为自由与权力划分了大致界限。但是,面对当时日益严重的民族存亡的危机,仍然试图在自由与权力之间求取一种相宜于时势的和谐。张君劢进一步指出,自由和权力的轻重,应当看时代而定,得依它的环境情势与时代要求而设法变化之,以得适应“,[29吾民族之在今日,正为存亡绝续之交,其不应以个人驾国家而上之,有断然也。“[30及至国难临头,尤贵乎事权之统一与执行之敏捷,彼此同心一德,以最高权力托之于战时政府。“[31在民族生存权受到威胁的境况下,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张明显偏重于政府权力一方。既要排除困难,一切政策应向此目标进行,自然一切权力应集中于政府之手,让政府放手去做,用不着像十九世纪议会可以多方牵制政府“。[32他根据自己所定的立国原则,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11条方案,其实质是通过组织举国一致之政府,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加入内阁,以打破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局面;通过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以提高行政效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突出国家地位应对民族危机。这样就在民主政治“的框架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权力扩张的要求,所以张君劢不无得意的声称独裁政治的长处已吸收在十一条之中了“。[33张君劢为了克服19世纪议会政治下重自由而忽权力“的弊病,将拟定的十一条方案的重点放在了议会政治流弊之矫正“上。或许张君劢太看重政府权力的重要性了,太过于相信执政者的个人理性,同时他又急于试图在短期内找到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复兴的道路。他当然明白政府行政权力的集中和膨胀,势必对个人自由的发展造成威胁,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实行政府权力的集中,个人自由才能得以保留,在其理性国家的价值排序上,个人自由在国家危机和民族存亡面前只能一退再退。在他所精心设计的政治蓝图上,试图达到的权力与自由的平衡最终演变为权力压倒自由的尴尬。尽管张君劢主观上确实希望把中国政治引上合乎资产阶级利益的轨道,但面队现实,他却又无能为力,从而不得不使自己的主张大打折扣。然而倡导权力逐一的结果,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于是到30年代末40年代,他又再次重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旗帜,在其政治天平上卸下了权力一端的砝码,并随着对自由的再度重视逐渐恢复了自由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四。自由优先:自由主义宪政的理性回归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亡。德意日法西斯猖獗。西方民主政治式微和国家干涉主义盛行的国内外环境中,张君劢等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得不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对个人自由的呼吁和关注显得十分微弱。人权运动在此次大战以前,我们的政治思想中,始终没有成为重要的因素。“[34在进入40年代后,鉴于国民党对人民各种自由权利的肆意剥夺和践踏,特别是对包括张君劢本人在内的各中间党派领导人和民主爱国人士的打击迫害,[35他们痛定思痛,清楚地意识到用磕头的办法,无论如何是磕不出民主来的“,[36惟有力争,才能得到真正的宪政。正是由于饱受人身。思想。言论。出版。结社不自由的痛苦,他们把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称谓三大基本人权。作为人类尊严最重要体现的基本权利,国家权力不得侵犯。因此,张君劢不断地著文,开始大力呼吁保障基本人权,为民主宪政摇旗呐喊。他认为18。19世纪欧美那段争取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人权运动史,值得加以研究,重新认识,再来提倡一番“,因为人权运动实在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基础“。[371944年1月3日至5日,张君劢在成都新中国日报上发表了人民基本权利三项之保障_人身自由。结社集会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著名文章。文章中他批评国民党政权无尊重人民权利之习惯“,而人身。结社集会。言论自由三项为人民基本权利之重且大者“,对这三项权利的保障问题不宜待诸宪法颁布之后,而应着手于宪法未颁布之前“,[38他强调有宪法无人权,不能算是宪政,先有人权的保障,然后才有宪法“。[39时论也认为: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必须以此三项为重要的标识“。[40

[1][2]下一页

上一篇: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构想【4608字】
下一篇:征地過程中维护农民利益的几点思考【1326字】

高职院校经济法課程教學改革探析【3001字】

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2652字】

雇工致人损害归责理论研究【6514字】

隐私权的经济分析【7071字】

金融诈骗罪之非法占洧目的”研究【2797字】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路径【3758字】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7468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安康汉江网讯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