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土地级差收益;物权法(草案)
内容提要:现行立法对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态度。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土地的价值不断提升,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普遍存在,许多地方也在进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探索。但是,地方政策和法规无法论文网根本保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急待规范运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寻求根本突破,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实现农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尽快修改土地管理法中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出租。转让的条款,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条文;充分保障农民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级差收益的权利;改造农村集体所有制,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的土地分为农地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又分为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农地可以通过征收和办理农地转用审批手续变为国有建设用地,但它要变为集体建设用地,除了要办理农地转用审批手续外,还被严格限定在农民自用或以土地合伙或入股与他人办企业。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自建宅基地的范围,而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处于法律严格限制的范围。事实上,集体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相当大的规模已成事实,据统计,全国集体建设用地总量1700万公顷,相当于全部城市建设用地700万公顷的2。4倍。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早已自发存在,甚至在数量。规模及地区覆盖面上有不断扩大之势。面对这一矛盾,在政策层面,国土资源部早在1999年开始,就陆续在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进行试点。本文将回顾集体建设用地在法律上的演变,并结合全国几个集体建设用地的试点,探讨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必然性。形式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的法律空间
(一)集体建设用地管制之变迁
改革开放之前,集体建设用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局限于所有权人之间且完全依靠行政权力进行划拨和平调。[①]虽然这一时期集体建设用地基本上由社队自行管理,但在计划经济的严格管制下,并无土地市场的生存空间,更无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之可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农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创造了两项奇迹。一是通过土地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创造了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奇迹。另一是农民利用集体的土地创办乡镇企业,创造了农村工业占据全国工业半壁河山的奇迹。遗憾的是,支撑这两项奇迹背后的土地制度安排却面临完全不同的命运。
当农村集体土地作为农用时,经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农地制度变革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演变,现行法律对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已有很高程度的保障,且权利的取向也越来越明确和清晰,具体体现在2004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新近向全民征求意见的物权法(草案)[②]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土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严峻形势,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壁垒下,农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办起了企业。乡镇企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国家工业化模式,让几亿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土地。劳动力参与到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也得到中央政策的许可与支持。应当承认,那个时期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当时在建设用地管理上相对宽松的环境。
当乡镇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沿海及大城市郊区发轫时,直到1986年才有第一部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1986年土地管理法)。这部法律经历过1988年的第一次修正,但直到1998年通过新的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1998年土地管理法)之前,对集体建设用地还是采取了与国有建设用地相对平等的态度。它在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处置上,按照宪法的精神,将土地国有制和土地集体所有制并立,如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将国有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分别用两节来做出管理规定。
尽管1986年土地管理法中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以及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应当服从国家需要,不得阻挠“的规定,埋下了由于未对公共利益作明确限定。国家进行任何建设用地都可征地。且被征地单位都必须服从的种子,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还是比较容易的。具体表现为:乡(镇)村建设用地的批准权主要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乡(镇)村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等,只要符合乡(镇)村建设规划,就可进行。如果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进行建设,只需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只是在使用耕地时才需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农民建住宅,也只原则性地提出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对于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也是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县级以上政府只是规定了一个不同企业规模的用地标准而已。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则是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应该说,在当时大力提倡发展乡镇工业的大政策环境下,乡村建设用地审批权主要在县乡两级,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用地的管理还是有利于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发展经济的。
(二)现行制度之解析
相比于1986年土地管理法,1998年土地管理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则施加了明显的限制,大大缩小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空间。尽管1998年土地管理法仍然维持了宪法对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二元格局,但对两种性质土地的管理的表述则改变了1986年土地管理法将其并立的做法,如1986年土地管理法中的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中已变成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86年土地管理法中将国有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分节处理,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中则合并成了建设用地“一节。除此之外,1998年土地管理法在关于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具体细节上也作了严格的限制。在关于建设用地“部分的第1条,就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把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路给堵住了;当然,它还为农民留下了一个尾巴,那就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第43条)
从1998年土地管理法来看,保留给农民集体将农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的范围包括: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②村民住宅建设;③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就是在这些许可的范围内,还有两条约束着农民对集体土地的使用,一个是用途管制制度,另一个是上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权。以上两条是1998年土地管理法与1986年土地管理法相比最为不同的地方。用途管制和审批权上收,是针对农地转为所有建设用地的,也就是说,所有建设占用土地,只要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就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当然包括转为集体建设用地。因此,与1986年土地管理法相比,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生效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乡(镇)村兴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土地的,农村村民建住宅时,除了要得到有关批准外,就是增加了占用农地时的审批。而占用基本农田和占用一般农田35公顷的审批就要上报国务院,在地方重点工程和产业优先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都要经过严格审批才能获得的现实下,农民利用集体土地从事建设在政府的考虑中无疑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可以从1998年土地管理法中提出的对兴办企业的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规定中,感到政府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应的从紧倾向。
因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经济。以及土地农转非相对较便利的环境,到了1998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发生了根本改变。1998年土地管理法框定了建设用地使用的基本格局,那就是,非农建设用地主要靠国有土地来满足。由于该法对公共利益没有任何规定,国有土地实际上通过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来满足。尽管保留了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创办乡镇企业。可以从事乡镇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可以建农民住宅的权利,但是,由于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和农民宅基地只允许一户一宅的规定,加上建设用地的指标管理和农转非时的审批中的弱势地位,就决定了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和比例不断缩小的现实局面。由此不难理解,1998年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尽管保留着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空间,但由于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种种限制,这个空间已越来越缩小,农民利用土地办企业更难得到批准,农民盖房的指标也越控越严,以致出现土地农转非进程中的国有化趋势。
同时,法律的例外规定为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提供了变通的路径。1998年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由此可见,法律在原则上禁止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同时,例外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在特定的情况下(企业破产。兼并等情形)进入二级市场。
二。浙江湖州:规范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问题是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变之后土地管理部门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此前,乡镇企业资产属于集体财产,企业建设用地虽然没有计价并反映为企业资产,但由于两者权利主体均为村集体,原有制度之实施并无大碍。但是,一旦乡镇企业改制,企业的资产不再属于村集体所有,企业所占用的集体土地的处置即成问题。对此,许多地方采取的方法是由企业与土地管理部门补办手续,直接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用地,在程序上先由企业补交相关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然后办理国有土地证。
浙江省湖州市是浙江省和国土资源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的试点地区之一。试点工作以解决乡镇企业土地资产处置为出发点,其间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乡镇企业改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企业拥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不具备此条件的,须依法补办用地手续,并取得土地使用证书。
2.乡镇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时应包括土地资产的内容。
3.乡镇企业改制方式不同,办理用地手续的规则也不同。(1)企业整体转让或部分不动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的,由受让者依法办理土地征收。出让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和造地专项基金等国家税费;(2)集体土地所有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改制企业的,集体所有权性质不变,土地管理部门向出租方颁发集体土地租赁许可证,承租企业向出租方支付租金。(3)乡(镇)。村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集体土地性质不变,乡(镇)。村每年收取红利。(4)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乡(镇)。村集体企业改制时,由乡(镇)资产经营公司或村经济合作社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后,可以转让。出租给改制企业,补交的出让金要返回乡镇80百分号。
在处置转制乡镇企业土地资产的基础上,湖州市又将这一探索延伸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1999年,在该市善琏镇进行试点。善琏镇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形成湖笔。纺织。机械三大产业,用地需求剧增。由于使用国有土地成本太高,而原有乡镇企业许多处于关。停状态,存在大量闲置建设用地,市国土局决定在该镇进行试点,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允许集体土地在符合如下原则时进行流转:(1)已经依法取得镇。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即办理过相关使用手续);(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相关流转条件(一般村镇规划区内的流转,原则上征为国有;规划区外的,实行集体土地内部流转);(3)流转形式包括转让(含作价入股或出资)。出租。抵押;(4)土地收益分配,谁所有谁收益,土地管理部门按土地流转收益金额收取5百分号的手续费。
随后,湖州市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该办法将流转适用的范围限定为工业园区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适用于建城区和规划区范围的建设用地,也严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商贸和房地产开发。用地者通过一次性转让和作价入股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所得收益全部纳入乡镇专户,乡镇提取15百分号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剩余由土地所有者分到各户。
应该说,湖州市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试点为当地小规模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农民集体也从中获益。到2004年,已办相关许可项目604个,总面积521。82公顷,农民集体取得收益1。5亿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该市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试点相当谨慎,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受到了严格限制,如只允许在规划区外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用于商业性开发,而且该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局限于存量建设用地的流转,仍然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框架下进行,其经验得失尚不具有普遍意义。
三。安徽芜湖:为国土资源部改革做政策和法律储备
1999年11月24日,国土资源部批准芜湖市为全国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在各地进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尝试中,安徽省芜湖市是第一个经过国土资源部批准。并在其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由此可见,芜湖市方案最能代表国土资源部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上的意图,而国土资源部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走向。正如芜湖市的试点方案在其试点宗旨中所明确表述的:通过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贯彻新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的条件下,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和形式,管理方式和程序,以及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从而建立起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在试点前,农村集体土地自发流转在芜湖市就已普遍存在。[③]当时,市政府正筹划利用中央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和安徽省政府以芜湖市为重点融入长江三角洲的政策,通过让农民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来推进该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试点地区后,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芜湖市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近三个月时间就形成了试点方案,并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认可,正式付诸实施。
芜湖市方案的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
1。乡(镇)村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个体工商户。私营或者联户办企业以及农村村民建住宅等可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取得可以不改变集体所有权性质,只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集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集体建设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开发,采用招标。拍卖等市场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3。集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建设规划,并根据这一规划向县政府申报下一年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并报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试点乡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市人民政府实行计划单列。
4。集镇建设使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在涉及占用农用地时,须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5。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采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转;在流转时,要征得土地所有者同意,并由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签订书面协议。
6。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分首次流转和再次流转。如发生首次流转,土地所有者和流转双方须持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证。同意流转协议。土地流转合同。地上建筑物证明等文件,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领取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许可证,办理土地登记。如发生再次流转,流转双方须持土地使用权证。前次流转合同。本次流转合同。地上建筑物证明等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或租赁。抵押登记手续。
7。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要在土地所有权人与市。县。镇人民政府之间分配。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时,土地使用者须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土地流转收益。首次流转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流转合同的约定,如期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土地流转收益。再次流转的,则要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缴纳土地增值收益。
8。允许分属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置换,促进建设用地向小城镇集中和土地整理。
在确立上述基本原则后,芜湖市又制定了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细则,对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细化和延伸:
1。集镇建设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农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基准地价,对农用地的承包经营者和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者进行补偿。
2。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首次流转的程序依次为:第一,土地所有者与流转方签订同意流转协议;第二,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第三,土地所有者和流转双方向土地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流转申请表;第四,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填写流转呈批表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颁发流转许可证;第五,流转双方按合同约定支付转让费等有关费用,及办理土地登记。如发生再次流转,流转双方直接向土地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或租赁。抵押登记手续。
3。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土地可用于:居住用地(7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工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时,土地使用者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的土地流转收益,其标准分别有:3元/平方米。2元/平方米和1元/平方米。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再次流转产生的增值收益,在减除前次流转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后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镇。县(区)。市之间按2:5:2:1进行分配。
根据我们对芜湖县清水镇。繁昌县三山镇。南陵县三里镇。鸠江区大桥镇和马塘区鲁港镇进行的实地调研,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步骤和方式如下:
第一,试点乡镇编制土地利用和集镇规划,是集镇土地开发的第一步。各镇对1996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以南陵县三里镇为例,2002年4月,镇政府修改了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城镇用地从12。12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250公顷。引人注目的是,这次修改调减了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增加了一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从3558。12公顷改为3248。24公顷,一般农田从244。92公顷改为528。79公顷。从规划图上看,该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农地全部划成了建设用地和一般农地。
第二,土地的流转实际是村集体组织从农民手中收回承包地,再流转给镇政府。土地流转的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由村负责从农户取得土地。以三里镇孔村与农民王小旦签定的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为例,为加快三里镇小城镇建设,甲方需使用乙方的承包土地,因此,需要收回乙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甲方收回乙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1。6亩,年限为土地承包合同书的剩余年限23年。二。甲方付给乙方每亩土地补偿费7000元(其中含劳力安置费。青苗补偿费),计11200元。三。乙方自签订本协议后,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由甲方流转用于三里集镇建设。“第二步,由村将收回的农民承包地流转给镇政府。以三里镇孔村。西岭村村委会流转给三里镇土地开发公司的一块地的合同为例:乙方从甲方流转16431平方米(246。6亩),用于建公路站,文化美食城,农民住宅小区。转让期23年。“
第三,各试点乡镇成立镇政府建设投资公司,对集镇建设用地成片办理土地使用或征用手续,开发形成建设用地后,采取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转让或出租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缴纳土地流转收益。这几个镇规定,属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一次性缴纳转让年限内的土地流转收益;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或出租的,可一次性或逐年缴纳土地流转收益。
第五,流转收益和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镇。区。市人民政府之间按2:5:2:1进行分配。2002年,明确市级不参加分成,将县。乡。集体经济组织分成比例调整为1:4:5。
从国土资源部直接介入的这一试点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积极的因素: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属关系的前提下,以出租。出让。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农民集体可以分享土地流转的收益,这与现行土地管理法有根本性突破;在制度建设上规定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程序和规则,还对集体建设用地首次和再次流转及其收益分配进行了规定,这体现了主管部门在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方面的努力。这一试点也体现了主管部门在形成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方面的努力,那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严格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按照土地进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方式进行,表现为先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集镇规划,给农民的补偿与征地补偿相当,土地的出租。转让。拍卖由镇政府进行。因此,芜湖市方案尽管在农地变为建设用地过程中,保留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属关系,但是,在土地出让期满之前,农民土地所有权在收益上的实现与国家征用并没有什么不同,仍然采取向农民一次性支付补偿款的方式。对农民的最大安慰是,在土地合约期满之后,农民仍然保留着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但是,农民如何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是芜湖市方案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广东:从基层创新到地方立法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层创新_以南海市为中心
与芜湖市相比,广东省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特征。它首先在南海市(现改为佛山市的一个区)。中山市。东莞市等地,由农民集体自发进行。南海是这场制度创新的发源地。1992年前后,为了应对农村工业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当时的南海县政府的做法是,以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对集体土地进行三区“规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经济发展区和商住区,由集体经济组织出面以土地招商引资。这种模式,避免了国家征地垄断农地非农化的格局,为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推进工业化留下了较大的空间。[④]
南海做法在当时没有遇到太大的政策阻力,因为它与当时的法律并不相违背,1988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而且按照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乡(镇)村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只要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即可,且县级人民政府就有权批准。对南海地方政府来讲,他们唯一要应对的是集体经济组织内每个农民的财产权利。南海做出了如下制度安排:用集体土地股份制替代原来的农户分户承包制。具体办法是,将集体财产及土地折成股份,以社区户口作为配股对象,并根据不同成员的情况设置基本股。承包权股和劳动贡献股等多种股份,以计算不同的配股档次,按股权比例分红,农民手上的承包权证被置换成了股权证。
实行土地股份制后,农民不仅没有损失农地分户经营下的财产权益,而且随着土地的非农化经营,这份权益的价值还在不断增大。因为在新制度安排下,农地承包制时分配土地的基本原则得以保留,它将分红权严格限定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成员,并对因婚嫁。入学。入伍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人口变动所导致的成员权变化引起的股权调整做出了严格规定;在分红原则上,既体现了人人有份“,凡属本村的常住农业人口“每人一份基本股“,又兼顾到贡献大小“,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从16周岁到56周岁以上分为四至五档,每档一份年龄股“。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不仅得以保留,而且还有所延伸。在承包制下,土地承包权是农民对所承包土地投入使用后获取收益的权利凭证;在实行股份制后,股权则是集体组织成员所应享有的红利分配的权利证明。他们将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了集体经济组织,但他们对土地的收益权以红利的形式得以保留,而且在土地作非农使用后他们还可分享土地的级差增值收益,因而使农民土地收益权的量增加了。因此,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成可以永久享有的股份分红权,既保留了家庭承包制的合理内核,又将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延伸到了土地非农化过程,使农民分享到土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益上涨的好处。1993~2005年,南海农民每年通过股份分红平均达3000多元。
与农民以土地分享工业化的好处相比,受益更大的是集体经济组织。因为在土地非农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面负责土地的规划。开发。出租与收益,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土地经营者。为了经营土地,南海对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改造,以村为单位成立了股份公司,形成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组织结构。股份公司主要负责土地开发,商业铺位建设和出租,鱼塘投包,土地投包,其中土地开发和商业铺位出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股份公司没有经济实力之前,一般是先出租土地,待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便开始盖厂房来出租,以使土地的附加值提高。股份公司的经营纯收入,在扣除国家税收。上缴各种费用。弥补上年度亏损。以及提留10百分号作为福利基金后,剩余部分留51百分号作为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另外49百分号作为土地分红。1993~2005年,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村组两级)从土地和厂房出租获取收益每年高达5000~6000万元,高的达上亿元。
集体经营土地收入成为社区提供公品和为村民提供福利的主要来源,公品和福利包括修建道路。桥梁。自来水。下水道。村容整治。医药费补助。建校和学校日常支出补助。养老补贴等。以全市实行土地股份制的村统计,每年用于公共投资和福利提供村均500~600万元。
总起来讲,土地股份制的最大好处是,将土地非农化的级差收益保留在了集体内部,让农民集体分享到土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益上涨的好处。与国家征地相比,在土地股份制下,在扣除土地有关的各项税费以后,土地级差收益的大部分由集体和农户享有。在南海,集体将一亩土地租给企业使用,一般年租金为8000~10000元,企业至少要先交五年的租金。这样,集体和农民不仅可以一次性获得地租收益每亩4~5万元,而且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关系未变,他们还可以不断分享土地的级差收益。这种以土地启动的工业化,降低了企业创办的门槛,为农村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对一个初始创办的企业来讲,如果通过征地方式取得土地,企业不仅会因手续繁杂而影响开工进度,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土地交易金和土地出让金。在南海,一亩农地要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如只办农地转用手续,牵涉到的费用有:耕地占用税4000元,征地管理费1500~1800元,复垦基金1万元,农业保险基金6000元,农田水利建设费1333元。如办出让手续,除了上述费用外,还要再加上土地出让金(工业用地为1~2。5万元,商业用地12。5万元,住宅用地以前为8~10万元)。在工业较发达的地方,企业用地费用比这要高得多,如在大沥镇,要办国有工业用地,农田为13万元,综合用地22万元,房地产用地达25万元。南海通过租地的方式,使企业创办的费用大大降低。正是这种灵活的土地使用方式,促使大量企业在南海落户。生根,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工业带。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