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对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县域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地区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县域经论文网济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西藏县域改革首先从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入手。1979年至1984年,主要贯彻中央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免征农牧业税,休养生息。1984年以来,在农牧区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调整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各县在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前提下,摸索出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
1989年10月中央及时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形成了十条意见,中央这次会议,对于纠正西藏工作一度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对于稳定局势。安定人心起了关键的作用,从根本上扭转了西藏局势,使西藏工作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了新时期西藏工作历史性转折。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刻指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战略任务。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提出按照总体上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适当变通“的原则,着眼于建立市场经济新机制。并对西藏的进一步发展,采取新的优惠政策和特别的扶持措施。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西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新世纪初西藏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促进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使西藏县域经济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通过20多年的改革,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并带动了工业。建筑。运输。商业。服务业的兴起,城乡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效地改变了农牧区单一的经济结构,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推动了农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轨,使县域经济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含县级市,不含市辖区),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其地理特色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研究和发展西藏县域经济,必须找准西藏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西藏县域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藏县域经济竞争力差
1。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制约因素及其分析
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突出为: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县域市场发育严重不足,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三是环境约束是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棘手难点;四是政策因素导致发展的不平衡。
(1)基础设施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充分供给为前提条件。基础设施的供给充分,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经研究指出:基础设施能力是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1%,GDP就会增长1%。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有8亿资金投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域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截止目前,西藏公路密度仅为1。8MK千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12。8的1/7;年发电量270千瓦时,人均装机量仅有135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和57%;乡镇和行政村通电率分别为32。31%和20。63%,远低于全国98。31%和97。77%的平均水平;农牧区70%的乡村不通电话“
(2)市场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西藏社会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社会经济形态发育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生产力仍处于初级阶段低层次水平,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发育不足,农畜产品市场化率很低,大量的剩余产品滞留在农牧区,农牧区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谈不上合理配置,潜在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开发利用,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学家所谓富饶的贫困“在西藏县域发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自然环境是制约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阻碍了西藏与外界的接触,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高原圈“。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加大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与费用,同样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此外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人治色彩浓于法治色彩,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2。影响西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观原因分析。
(1)县域经济主体农牧民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落后。由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滋生随遇而安。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观念和行为,人们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文化素质低下,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农牧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文盲比例高达54。24%,未上过学的农牧区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就占34。58%,县域经济竞争主体农牧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
(2)县域自身积累力不足。西藏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率和市场程序较低,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影响资本的形成,进而导致县级财政自身积累能力弱,GDP增长缓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按市场原则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市场矛盾突出
根据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
1。农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种植结构单一,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种植比例不协调,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高达85%,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只有15%。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良种畜比例严重偏低,牲畜出栏率低。饲养周期长。周转慢,导致畜产品供不应求,如当地居民所需酥油主要由青海及四川藏区等地供应,城市居民的奶类主要依靠内蒙和新疆。
2。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随着农牧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牧业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西方小农20公顷的划分标准,西藏农
牧民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按照亚洲3公顷的划分标准,也属于小农经济。西藏大部分耕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由于生产规模小,使农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不能使农牧产品产量超过损益均衡点以上,进而导致农牧产品成本上升,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政策制约因素反映在,一方面中央给于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没有用好用足。另一方面却表现在西藏各级政府重视宏观上大的规划。往往忽视县域规划。各县各自为政。自行规划或缺少规划,干部行为短期化。县政府职能转变慢。一些县重规划,轻落实,缺位“和越位“现象时有发生。
地广人稀“使西藏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地广人稀“是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西藏的土地面积为12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3。7万人,人口密度为2。07/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国124/平方公里。人口与土地面积相比得出的人口密度指标很低,人口经济密度的指标显然更低。过疏“的人口状况必然导致三个结果:(1)西藏绝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牧区,城市化率低;(2)西藏产业布局处于分散的状况,县域之间缺乏连动性;(3)西藏的农牧产品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商品率低。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