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学术主题得到广泛关注,以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基本研究单位的专门史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华法律文明在法制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民族史。民族学界,已有方家提出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理论,并以区域和族别为线索进行了系统论述①。然而在法制史的研论文网究中,几乎所有的著述都侧重于汉族及其先民在中华法律文明的开启和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民族同样是中华法律文明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元一体②的民族大家庭,在汉族政权时期,少数民族的从属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既或在少数民族政权时期,其具有多元特色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融入,为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华夏法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③。甚至有学者断言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少数民族王朝的统治,但法律的发展很少受这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影响“④。显然,本文在论述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这一历史主题时,无法回避与上述结论的悖立。
一。从习惯与习惯法的起源考察
关于法律的起源,对于法学家和史学家都是一道难题。法学家力图通过一套合乎逻辑的理论概括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却常常由于一些例外“而前功尽弃。严谨的史学家总是在为史料的罕缺而伤神,以致于恢复历史原貌“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鉴于上古之世,若存若亡“(王国维语),传说之史,似非似是,试图从传说时代的云雾之中理出一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起源的轨迹来,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冒险“的事。⑤前人和学长的研究为后学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提出了警示,指明了方向。那么,能否根据现有的史料和法学理论勾画出中华法律文明起源的大致轮廓,概括出中华法律文明起源的一般理论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法律的起源问题上,一般认为,法律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国家一道产生的。⑥其实,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的产并非在短期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同时,它的产生并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必要。早在国家产生之前,已有中华法律文明的发轫,并呈现出多元性特点。夏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①这一点已是定论。然而在夏之前的远古社会,确实出现了法律的萌芽,而且,它是由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法律的起源,由于西方国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的截然不同,因此关于法律起源的理论也决不相同。遗憾的是学界一直有人试图用西方的法理解释并覆盖中国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由此产生的一些理论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诚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存在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共同规律是建立在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无异何来同?所以笔者在考察中国法律文明起源的历史实然性时,对其特殊性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产生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这样一个过程,法律的产生相应地经过了氏族习惯--习惯法--成文法这样三个阶段。在晚出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氏族和部落习惯的记载,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反映的是母系氏族时期内婚制局限性或弊端。甚至到了现代民族这里,黎族的放寮“。侗族的行歌坐月“。壮族的歌圩“。傣族的泼水节“。仫佬族的走坡“。布依族的赶表“等等,都保存了远古社会群婚制和外婚制的习惯,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反映的是父系氏族社会母亲的从属地位。到了远古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②,这三大集团实际上就是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总体来说,这些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分别直接。间接地构成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前身。
据尚书·吕刑记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刖。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其注云蚩尤作乱,当是作重刑以乱民,以峻法酷刑民“。周书·吕刑载: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说明苗族是法律文明起源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它不仅以大刑攻于外,而且以中刑,薄刑施于内。③墨子·尚同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制天下。则此其刑不善?用刑则不喜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折则刑,惟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王杀。“据载苗民的肉刑共分四类:劓。刵。椓。黥,说明苗民当时处于中华法律文明的前列。中华法律文明的最早开创者。④
从法的语源和词义上分析,法“的古体为“,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行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去之,从去“。⑤据说是一种独角兽,一说像羊,一说像牛,一说像鹿,它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⑥在甲骨文中写为“,读为志(zhi)。它不是别的,正是法“的缔造者蚩尤部落的图腾。⑦可见法最早起源于苗民是由其历史根据的。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反映了远古社会各民族共同体为本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争斗。三苗经过与黄带族的长期战争,最后为华夏族的联合力量所战败。这一方面由于‘苗君久行虐刑’,使其内部矛盾尖锐,削弱了抵抗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黄帝。炎帝。尧。舜。禹诸帝的连续战争,极大地挫伤了元气,最后遭到失败。战胜者虽然将部分苗民驱于边远地区,部分苗民降为奴隶,但并没有以自己的制度强加于苗民。“⑧而是袭用了苗族原有的肉刑,所谓‘诋其意而用其法’,并在苗民肉刑的基础上发展了夏朝的刑法。“①
除了苗民的法律,黄帝部落的法律也在一些文献中有所反映。上古结绳而治“②反映的是上古时代通过结绳记事的习惯方式进行治理的情形,这应当是习惯法的雏形。到了黄帝治天下,法令明而不暗“③时期,可以设想,长期贯行的习惯已经随着规范性的加强而逐渐演化成习惯法了。
黄帝之后的尧舜时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原始习惯的记载。据竹书纪年载: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尚书·尧典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其中的五流“之刑值得我们注意。在远古时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如果一个人被流放出其部落或氏族,那无异于走上绝路。但是到了尚书·尧典所载流共于幽州,放欢都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时,流放已经成为确认氏族部落首领权力地位,调整古老民族关系的一种规范了。诚然,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强制性规范是调整远古社会民族关系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到了以后的封建时代,流刑“的适用对象也曾转移到有罪官吏。士兵等个人身上,逐步成为另外一种刑罚制度。
新语·道基载: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民知畏法。“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原始习惯已经逐渐获得了法律的评价功能。预测功能和调整功能,它向习惯法的过渡已经成为必然。而尚书·尧典中有关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的记载显然表明原始的习惯法已经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力保障,已经具有向奴隶制习惯法升华的倾向。显然,不论是苗民部落创制的法还是黄帝部落借鉴传承和制定的法,并非国家制定意义上的法,而是停留在习惯与习惯法并存的阶段,并带有一定的规范性特点。
二。从国家制定法的起源考察
国家制定法与国家具有孪生关系。从其起源看,夏。商。周时代是历史上国家制定法的肇始。夏商周三个古民族从制定法的角度对中华法律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夏。商。周民族的刑法
夏王朝是姒姓为主体的多部族国家,笔者将它统称为夏族。而且它与九夷“④有密切关系。在夏代近500年的时间里,夏族与九夷共存,虽以夏族为主导,但在少康中兴前“,也有夷人把持夏朝的历史,这反映出古代社会民族关系的复杂态势,既有融合与协调的一面,也有对立与斗争的一面。而且,由于史料的缺罕,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当时民族社会生活的生动景象。所以,有夏一代的法律文明,也是许多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根据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晚出文献与传说虽不甚可靠,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夏族与黄帝部落的族源关系比较密切。从夏代开始的整个中国奴隶制时代,都有五刑“的记载,即:墨。劓。剕。宫。辟,只是在夏代被称为禹刑“。那么,禹刑从何而来呢?它是夏族的独创吗?根据魏书·刑法志记载:夏刑大辟二百,劓辟三百,宫辟五百,髌。墨各千,殷因于夏,盖有损益“。显然,它吸收了前文所述苗民的五虐之刑并加以发展,将椓“改为宫“,将刵“改为髌“和剕“。改椓“为宫“即由苗民的割去生殖器“之刑到夏族的阉割“之刑,刑罚的严酷程度有所降低,相对来讲其刑法的文明程度略有不同。但是,改刵“为髌“和剕“,却加强了刑罚的严酷性。结合当时夏族与苗民的战争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夏族刑法中的刑罚继承和发展了苗民的五虐之刑“。这说明,从国家制定法的最早起源考察,创制法律的民族主体是多元的。
商汤灭夏,一方面反映了商族对夏族的军事征服,另一方面反映了朝代的更替,而不是一个古代民族消灭另一个古代民族。目前中国史关于朝代的述论排列,事实上是史学家们追求正统“和大一统“的主观意志。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客观地讲,历史上存在许许多多的古代民族,它们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而与他族进行竞争与合作,而许多朝代只是这种民族竞争与合作的产物和标志。商族灭夏以后,一方面继承了夏族的法律文明,另一方面创造了本民族的法律文明。据左传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根据典籍记载,商族创制的刑罚吸收了夏五刑。夏后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殷周于夏,有所损益“。只不过汤五刑又发展为:墨。劓。刖。宫。大辟。这与禹刑相比,改髌“。剕“。为刖“和改辟“为大辟“基本上与禹刑毫无二致,只是刑名上稍有不同。
另外,商族也创造了灿烂的法律文明。在商朝,已经有了关于货币。税赋以及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也产生了法律文明的结晶--尚书·洪范①,由于商朝法制已初具规模,并处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因此,周族在取代商族以后,周初政治家周公旦在训诫诸弟如何统治商族遗民时,一再提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②。战国时荀况在谈到法律的发展沿革时,特别指出:刑名从商“。汉时董仲舒也有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罚“的论断③。
周民族刑法的主要渊源是周初的九刑和系统反映周朝法制状况的吕刑。
如果说礼制是调整周代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周王朝与其他民族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话,那么刑法则是调整社会关系主要保障,其主要适用对象为广大的庶民百姓。与夏商制刑的出发点一样,周有乱政,而作九刑“④可以说,周民族九刑是以夏族的禹刑和商族的汤刑为基础并吸收了其若干内容而创制的,九刑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⑤这段文字反映了周民族通过建立毁“。掩。藏“。窃“。贿“。盗“。奸“等若干法律范畴,产生了朴素的简单的犯罪构成观念,说明周民族在共创中华法律文明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九刑在周代也是不断发展的,它经过多次修订基本形成了一个刑罚体系,即由墨。劓。宫。刖。辟。流。赎。鞭。扑等九种刑罚组成。
吕刑在中华法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系统反映了周代的法律思想,是奴隶制法制的集大成者和成熟形态。根据尚书正义记载,吕侯为穆王时司寇,奉命作刑书,成吕刑。吕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理论上论证了刑法的起源问题。吕刑认为,刑法起源于治乱⑥。其二,它继承了周初期明德慎刑“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遭受亡国绝祀的史例,论证了敬德以刑,以刑教德的重要性“⑦,其三,发展并完善了中国古代刑名制度。据晚出文献记载,吕刑中规定了违反王命罪。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破坏婚姻家庭罪。官吏违法罪。妨害社会秩序罪等方面罪犯,并形成了较为明确和严格的刑罚制度。①
2。夏。商。周民族的礼制
研究古代民族法制史,不能回避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②可见它起源于宗教活动,也许夏族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已经有信奉天命等原始习惯性宗教活动了,只是在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以后,将这些原始习惯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了而已。根据传说,早在黄帝时代已经开始制礼,皇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③。当然,此时的礼,是以习惯为基础制定,当它的实现以一定的外在强制力为后盾时,它已经由原始的习惯上升为习惯法了。而夏礼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原始时期的礼而自成一制的。当然,夏族崇尚天命“,信奉神权是有历史根据的,尚书·召诺就有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的记载。就连夏启征伐有扈氏时也要找个受命于天“的借口: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灭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④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一场战争理解为一个宏大的礼仪场景。至于夏代礼制的内容,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的片言只语中获得一点信息,如礼记·礼运有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的记载,结合左传(夏)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认为,夏礼的功能有二,其一是政治功能,鼎“作为礼的物质载体,是奴隶制时代王权的象征和标志。而夏礼的首要功能就是维护王权,也就是前文所引以正君臣,以设制度“。其二是社会功能。夏族是一个重视宗族的民族,在那个方国林立的时代,宗族关系是最强有力的社会联系纽带,所以夏礼中出现调整宗法关系的规范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王权与宗法权力相互支撑建构了夏族的国家大厦。
商族对礼制的继承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虽然有关商代礼制的文献资料极少,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从商汤至纣亡历时近500年间,如果夏族开创的礼制不被继承和发展,能有以后的周公制礼“和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度发达的礼治体系吗?应当说明的是商礼甚至后文将要论述的周礼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属于习惯法的范畴,但下文将在制定法的意义上进行探讨。
一些文献也反映了商礼的存在。据周书·君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⑤说明夏族礼制。商族礼制和周族礼制之间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由于礼与天命。神鬼崇拜等密不可分,所以商族统治者经常用活人来祭祀神鬼,仅商代后期,按目前掌握的甲骨资料,共用人牲13000余人,其中尚未包括1000余条未记人数的有关人牲的卜辞“⑥。可以说,商人最大的礼就是把人献给神鬼。而其中的牺牲者,主要是外服的古代少数民族,如羌人,鬼方,亡方,吉方。据甲骨卜辞可知,商王祭祀所用人牲的来源,以羌人最多“⑦。由此可知,有商一代的礼制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它已成为调整王权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工具,同时也是商民族宗教信仰的价值所在。
从整个商代民族关系来看,东有东夷,西有狄。戎。羌。昆夷等民族,南有楚。古越等民族,北有土方。鬼方。御方等民族。竹书纪年。后汉书·东夷列传。左传。周易·未济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商伐诸族的记载,⑧因此,把征伐所得的俘虏用来祭祀是合乎历史实际的。而王朝与四方民族的关系,一般为外服“关系,主要表现为诸侯对王朝纳贡,以示臣服,在军事活动中,以殷为统帅,相互配合,相互救援。“①从调整民族关系的角度看,商礼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对于广大的商族臣民而言,他们同样受到商礼的规制。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②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礼仪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祖先崇拜的必然导致对父。兄的尊重,即对现行宗法关系的维护,而对宗法关系的维护必然会推及到父兄亡后对其亡灵的崇拜,所以,礼与宗法关系密不可分的。而且,由于商代的刑罚已经相当完备,对礼和宗法关系的破坏也必然会招致刑法的处罚,从这个意义上讲,商民族所继承和开创的礼,就是礼法之治,这一制度在西周社会最终成为体系。
历史上所称的周公制礼“③是周族统治者周公旦在辅政成王时,以周族的原始习惯法为基础,并吸收了夏商以来的礼文化传统,经过系统化的加工整理,厘订成一系列礼仪和典章制度。由于它内容庞杂广博,数量繁多,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礼记·曲礼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宦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由此可见,礼在周民族那里,调整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然,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调整规范了,所以,后人称之为礼法“,恰好反映出中国法律与礼之间的渊源关系。实际上,在周民族那里,礼与刑相结合,相当于后世的法“,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范。正如礼记·王制所载: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黜)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之;革制度衣服者为畔(叛),畔者,君讨“。在这里,礼被赋予了严格的规范性,并有国家(王权)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所以,周民族所创之礼,实际上是古代法治的化身。这一点从周礼中可以反映出来。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自古以来聚讼纷纭。然而从其内容来看,它系统论述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和秋官司寇等王卿的职责,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行政法④。甚至在现在的法学家看来,礼既是道德又是法律“。⑤
由此看来,作为国家制定法的组成部分的刑法和礼法,从其起源看,是夏商周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从具体法律制度的开创考察
事实上,法律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各民族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周边民族力量对比以及经济关系和历史文化而创造了诸多法律制度。这些带有民族特点的法律制度从历史的进程看促进了中华法律文明的发育,而它们本身也在开启中华法律文明的同时而成为其固有的一部分。例如:鲜卑族的代表人物北魏孝文帝在法为治要“⑥的基础上创制了存留养亲的法律,其中规定:诸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①之后又对流犯返乡作了规定:诸北城(徙)人,年满七十以上及废疾之徒,校其元犯,以准新律。事当从坐者听一身还乡,又令一子抚养。终命之后,乃遣归边;自余之处,如此之犯,年八十以上皆听还。“②这种全新的法律制度,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民族法律文明的影响,但它毕竟是第一次以成文法的形式予以颁行,是其后有关存留养亲“法律制度的源头。
同样,北朝法律系统从元魏律首开端绪,至北齐律已经蔚然可观,并创制了新的法律形式格“。式“。又如封建社会后期分别由契丹。党项和女真三个民族建立的辽。夏。金政权都创制了自己的法典重熙新定条例。天盛律令和皇统新制,这三个民族所制定的各自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在中华法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成文法的制定总是伴随着国家政权。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结束了西藏地区400余年的混乱状态。但是,如何统治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加强对藏民族地区的控制,元王朝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并派宣慰使一人进驻西藏,负责征收赋税,收纳贡物,调查户口,管理驿站等。在对藏区的经济立法方面,主要制定了籍户法。置驿法和茶马互市法。这些法律都比以往具有开创性。同时,以少临众的蒙古族统治者第一次根据民族标准将全国人分为四个民族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等)和南人(南方汉族人和其他各族人),可以说,元朝首次公开地以成文的民族法形式开创了民族不平等的先河。
有清一代,满族对中华法律文明的开创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创制了包括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次,民族立法取得很大成就。主要有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西藏章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苗例等法典,反映了满族对其他少数民族从实际出发因俗而治的法治原则。最后,清代的涉外法律开创了涉外法律制度的先河。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与英。法。俄。荷。日等国的关系条约方面。虽然历史上中国各少数民族朝代对中国封建的法制建设倾注心力,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统治的时间短暂而致使其法制史料缺乏完整性,只有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法制,从关外一隅,发展到整个中国,史料详备,脉络清晰,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圭臬。③清代以降,伴随着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和中华各民族反抗外族侵略,悠久的中华法律文明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各民族都为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建立了自己政权的民族,还是没有建立自己政权的民族,无论是建立了局部政权的民族,还是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的民族,他们的法律文明都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具体的历史过程看,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皇权统治延绵不绝,也使得包括中华法律文明在内的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得以维系和传承。而且,从历史上看,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在族体上相互吸纳“,使得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所以,任何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法律文明都可以说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智慧的产物。
总之,从中华法律文明起源看,无论是其习惯。习惯法,还是国家制定法和具体的法律制度,都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共同创造的结果。
①参见各民族共创中华丛书,韩效文,杨建新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②参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载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第1-19页。
③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绪论部分第9页。
④中国法制史,郭建,姚荣涛,王志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绪论部分第3页。
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138页。
⑥参见法理学,刘金国,张贵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54页。
①参见中国全史(百卷本)第1卷,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67页。
②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③参见中国法制史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21-23页。
④同上。
⑤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第202页。
⑥论衡,王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0页。
⑦参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128页。
⑧参见中国法制史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23页。
①同上第21页。
②易·系辞
③淮南子·汜论训
④据后汉书·东夷传载,九夷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①参见中国法制史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27页。
②同上,第34页。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见尚书·多方。
③同上。刑名从商“见荀子·正名。
④左传昭公六年。
⑤尚书·费誓。
⑥参见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刘泽华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36页。
⑦参见中国法制史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6页。
①例如:国语·周语载:犯王命者必诛“。周礼载: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尚书·费誓云:窃牛马,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尚书·吕刑载:五过之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克审之“。周礼·秋官·争戮载:凡杀其亲者,焚之“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②说文解字。
③商君书·画策。
④尚书·甘誓。
⑤论语·为政。
⑥转引自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胡厚宣著,文物,1974年第8期。
⑦中国全史第1卷中国远古及三代政治史部分,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110页。
⑧左传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竹书纪年载: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拘昆克之,遂征荆降“周易·未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①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王冠英,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②礼记。
③尚书·大传。
④参见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43-63页。
⑤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1页。
⑥魏书·刑罚志。
①魏书·高祖记。
②魏书·高祖记。
③参见张晋藩主编清朝法制史绪论部分,中华书局,1998年2月第一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