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自安乐死“一词衍生以来,伴随它的争议也不断激烈化。安乐死究竟合不合法,究竟该不该立法,也是众多人口中争议的焦点所在。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的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及合理性等几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概括阐述了安乐死的定义。在国家的发展情况及国际个别国家对安乐死的立法,并针对各方面情况论文网对的安乐死“立法作了几点的分析,主要从安乐死观念的出现。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安乐死研究的贡献。立法的必要。国情。立法条件等方面较具体的阐述了几方面个人的观点。

关键字:安乐死立法的争议立法的合理性

一。安乐死“的法律定义

安乐死一词原自希腊文,是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所组成。其原意是指舒适。幸福或无痛苦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一)。安乐死“的学理定义

安乐死“的广义与狭义,积极与消极之分。广义理解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狭义理解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来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认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过程。积极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为了解除病危重病人的痛苦而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是指停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的死亡。

当然,在各个领域,对安乐死的定义也许不尽相同,但都不外局限在其本意无痛苦的死亡“之中。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安乐死是指在不可救药的患者或者病危患者的要求下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布莱克法律字典对此的释意是从怜悯出发,把身患绝症和极端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做法。中国百科全书,法学定义为:对于现在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的痛苦,可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

(二)。安乐死“立法定义的要求

在立法中,安乐死“的定义必须严谨,细致,有名却的依据与规定,不能莫冷两可。模糊不清。

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三)。立法中安乐死“定义必须严格要求

安乐死“不能滥施,只能对有必要的人来实施。立法中的客观存安乐死“定义更应严格规范,从根本上说,立法中的安乐死“定义必须先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被施以安乐死“的人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且在垂危状态下,面临死亡,精神和躯体都极端痛苦。

(2)。安乐死“必须出于病人自己的主观意愿。在病人已无意识的情况下,可由其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其他直系亲属)同意。

(3)。安乐死“必须使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

安乐死必须符合以上几点要求才能真正的称之为安乐死“其主要

目的是为需要的人解除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安乐死“概念绝不能泛

化,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危险而令人畏惧的词语。

二。关于安乐死“的概况

(一)。安乐死“观念的萌生

在,安乐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安乐死问题在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从安乐死的研究。宣传。立法。实施的全局来看,还有一些基本认识。基本观点需要进一步解决,而这些也造成了众多不同意见的产生了多方面的争议。

(二)。安乐死“观点的发展与现状

安乐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流传至中国以来,便在中国大地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响。

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收到有关安乐死的提案,要求立法,使安乐死合法化,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崔以泰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儿科专家胡亚美教授都是安乐死议案的提案人,他们不仅在为安乐死的合法化进行着努力,而且都表示,自己在必要时也要实施安乐死。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生前也很赞成安乐死。而除了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进行呼吁外,有些人士还在民间为安乐死奔走,准备成立纯民间的自愿安乐死协会“。

目前,赞成安乐死的人主要是老年人和高知识阶层人士。上海社会学界曾以问卷形式对200位老年人进行了安乐死意愿调查。赞成者占72。56百分号;另据健康报报道,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近千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1百分号以上的赞成安乐死,85百分号的人认为应该立法实施安乐死。

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

(一)。中国关于安乐死“的争议

马克斯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在承认人享有盛名权力的同时,也应承认人享有选择死的权利。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允许安乐死不仅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而且也不会有损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死亡的权利是优死“观念的强化和追求生命质量的价值目标的鄙人和结果。

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选择生活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笔者也认为,从法理上讲,公民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宪法的这一规定说的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没有限制公民安乐死“的自由。而且,对公民的私权利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公民选择安乐死“是他们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优生“的生存观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同样应尊重优死“的权利,无可救治的绝症患者应有权利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2。是否违反刑法安乐死“不等于故意杀人“

虽然从刑法上来说安乐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种种条件,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两者出发和目的不同。安乐死“已免除特定人群痛苦为出发点;而故意杀人“却是以报复夺取金钱等为出发点。

第二,实施者不同。安乐死“是由合法合格的医护人员操作完成;而故意杀人“没有特定的人群为实施者。

第三,运用的手段及方法不同。安乐死“一般使用药物,采取无痛苦方式终结生命,而故意杀人“则不管用任何手段。方法强制性剥夺其生命。

第四,性质不同。安乐死“是善意的,而故意杀人“是恶意的。

第五,主动方不同。安乐死“是被实施人主动提出,是由被实施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故意杀人“完全由实施者个人主观意志支配。

所以,目前不能将安乐死“列为故意杀人罪“。

(二)。安乐死“在有立法的必要

实际上,安乐死立法并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是超前立法“。安乐死立法非但不超前“反而滞后“。因为安乐死“这种社会关系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需要以立法加以调整时,立法者行动缓慢以至于使其所进行的立法调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社会关系的需要,甚至这种社会关系出现较长时间后才对其加以立法调整的立法方式_滞后立法。

安乐死“在的确有立法的必要性,只有尽早立法,才能更好的促进法律的发展及完善,才能使类似悲剧不再发生。因此,应正确对待国情,正确处理舆论,在大局稳定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对这安乐死的立法。

[1][2]下一页

上一篇:论一人公司”【3630字】
下一篇:论本土资源”与法治的矛盾冲突 兼谈法治的渊源与理念【15142字】

香格里拉来滇旅游流影响因素分析【1982字】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4547字】

韶關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對策【4392字】

青海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

青海循化县县域旅游品牌的重塑【4517字】

青年旅游视角下的社會主...

青年旅游者茬乡村旅游中...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