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
运动式治理“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国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通过制定短期政策,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现存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的政策工具。这种传统的治理模式常常能够得到人民的呼应和支持,使之迅速。全面地推行,并且政策执行成效显著论文网。
一项政策的制定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提上政府议程,运动式治理模式“这种政策制定工具,通常要借助社会动员机制以及寻求上级的政治支持得以推行。这种模式易操作,能够通过动员机制缓解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并通过寻求上级的政治支持塑造自身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长期性政策带来的政策压力和风险,使涉及社会公共问题的事项更容易进入政府议程。
一。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特点
从政策持续的时间来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具有短期性和间断性特点;从政策的适用对象来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范围有限,具有特定性。专项性特点;从政策内容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具有应对式和就事论事的特点,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只能解救燃眉之急,从长远规划角度来看,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从政策制定的过程来看,因为发现问题而由领导及其智囊团发起的拍脑门儿“决议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具有较浓的人治色彩。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特点
从政策执行手段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执行力度上,政府高度重视此项问题,并将其提上政府议程“,优先进行处理;在执行措施上,相关领导层面态度强硬,吸引了民众的高度关注;从政策执行的过程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推行离不开充分的社会动员机制和上级的政治支持。
从政策评估上看,尽管这项举措在治理结果和治理方式上广受好评,但对于运动式治理模式“在评判标准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完全性。从评估的主体和评估的标准来看,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要看其取得的成果,和人民的满意程度。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群众。
二。运动式治理模式“长盛不衰的原因
这种政策执行模式明明在政策推行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为什么还会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呢?
首先,运动式治理模式“是一种社会动员机制。这种飓风式“的行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全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集中全社会的资源立足于这项新的政策,是源于一种强力的社会动员机制。从动员方式上来看,通过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进行专项资金奖励,同时授予称号进行表彰。给予获奖人精神上的鼓励,从而调动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从动员目的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一般从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出发,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进而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社会动员机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动员能力不足的缺陷。一项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这种动员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政府态度给全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和信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成了这项重奖政策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
其次,运动式治理模式“要寻求上级的政治支持。由于政府在促成政策实施方面往往具有强大的公信力,政府通过自上而下制定政策规定的方式传达到下一级部门再到公众,上传下达,层层推进,使这项政策得以切实推行。通过积极寻求上级的政治支持,为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将其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中,最大可能减少行动阻力,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支撑,使政策提上日程变得合法化。而同样,这也反映了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弊端。往往是问题发生了才意识到需要沟通,取得政治支持,应该提早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从政策执行的结果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通常具有治理成效显著,广受民众好评。
最后,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制定过程看似是一个完整的政策制定循环过程,实则本质是运动式治理模式“治标不治本。这种不顾长远发展的突击式整治行动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经历一段时间的累积,又将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从而为下一次运动式“政策的轮回提供了契机。运动式治理所达到的成果“只是行动本身所规定的短期目标和针对性结果,但是指标的实现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解决。这个政策循环模式完整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的运动式治理“的政策执行模式,同时也暴露了运动式治理模式“饮鸩止渴,不顾长远发展的一面。因而,阶段性目标的迅速实现,往往会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一贯好评。
三。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改进
运动式治理模式“在中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社会问题和矛盾严重时,政府面临来自公众越来越大的压力时,这些问题就容易进入政府议程,从而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是这种模式,只顾及追求创新性“和时效性“,而忽视了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完全顾及群众的情感需要。
对于中国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这种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主要的治理方式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政策措施能够从本质上延续下去。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首先,一项政策的实行对象应该具有一定范围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并且具有可变通的执行能力,可以较为灵活的适用于类似的情况之中并加以应用,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是典例而不是特例。其次,政策的执行手段要刚柔并济,在采取强制措施之前,采取谈判和思想上的教育等方式,给予民众一定的心理缓冲期,这样往往会更有利于民众的接受度和政策的推行。同时,及时听取民众提出的建议和反馈,广泛听取民意,为政策的推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再次,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政府动员能力不足,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社会动员机制对群众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同时,政策的有效推行还需要寻求上级的政治支持,从而使政策推行合法化。
最后,从政策执行的结果上看,运动式治理模式“往往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既定目标,但是这种结果的实现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人治色彩和形式主义。政策的执行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根据实际实行的状况对政策进行发展和完善。
(二)健全政策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
一项完整的政策评估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运动式治理模式“往往缺乏对政策的系统评估和检验。首先应该对政策的主题进行明确的界定,并评估政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指标,这是对政策是否可行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在政策推行以后,应该继续分阶段评估,是否应该继续推行或应该进行变革,政府政策的执行能力以及政策是否有明显效果。最后,政策结束,要对其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而使人民真正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大内部和外部监督的力度。在政府部门内部,完善官员队伍;在政府外部,引入第三方,寻求媒体的监督。
(三)探索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运动式治理模式“恶性循环的产生其实是由于领导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切实看到政策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本质。应该将传统的运动式治理模式“转变为一个连贯的长效机制,形成一个新的政策运行体系:在发展的同时做好预防→不可避免的问题发生→相关测评结果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领导做出重要指示→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制定相关治理政策→举行听证会。群众座谈会等听取民意,同时向民众讲解这项政策,有助于他们理解并增强认同感,为日后政策的推行做铺垫→根据民意对政策进行修订→对政策的可行性和群众接受度进行评估→在试点尝试小范围分阶段推行→扩大范围,普遍实行→对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和实行程度进行评估→总结成果,政策结束。这样,通过评估和连续性的政策制定,将运动式治理模式“植入长效机制之中,促使政策能够连贯执行,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治。
四。结束语
政府的政策制定是一个长效的。连续的过程。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在政府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社会资源不充分的前提下,对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在运用运动式治理模式“推行某项政策时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某项政策时,不能单纯地因为目标正义,利益和效率,就不讲求行事理念,不顾及群众情感,简单粗暴地推进,单纯地寻求暂时的成果。荣誉和高效率,导致政策陷入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每一次的专项治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为下一次不彻底的运动式“提供依据。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真正使人民得到满意,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浅谈中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