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产业创新政策取向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29―02
1引言
中国政府自从十五“计划采用城镇化“以来,学者对城镇化的概念理解不断深化,学术界百家争鸣,并无统一的表论文网述。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2)认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辜胜阻(2009)认为,城镇化顺利实现关键是要市场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选择与城镇化特点相匹配的主导发展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使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产业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2)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讲到,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2山东城镇化发展现状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在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上,具有科技。经济。人才等优势,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新格局正在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加速融合,区域增长极进一步显现;县域城镇加快崛起,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据统计,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百分号提高到2011年的40。9百分号,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62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945万人;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山东省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城镇化使产业空心化,无配套产业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生活和工作都不稳定,只能成为城市和农村的两栖人群。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加大,农民工的身心都受到重创。(2)庞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由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导致消费需求一直不能提高,通过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政策也只能是大打折扣了。难以适应和消化城镇化建设中释放的工业化产能。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经济增长趋缓。
根据陈彦光对Logistic方程的理论研究,修正了Northam的S形曲线,提出了新的城镇化水平四阶段模型。山东的城镇化水平正好处于加速阶段,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好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才是关键问题。
3实证分析
3。1相关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从1992―2011年之间的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为分析数据。其中,农村转移人口数据现有年鉴及文献中并没有公布,我们只能通过估算获得。方法是先估算从1992年开始,在没有农村人口转移的情况下,城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达到的数量;用当前城镇人口数量减去这一类城镇人口的数量,得到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而增加的城镇人口数量;再减去其间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后生育子女的数量,就是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数量。据估算从1992―2011年,全省的农村转移人口数量达到2582万人,远远超过原城镇人口1300万的自然增长。
对城镇化。第二。三产业关系的判断将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目标的确定,城镇化发展支撑产业的选择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由图1可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可理解为城镇化水平严重低于工业化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差距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这种关系是否合理,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关程度如何,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
3。2城镇化。第二。三产业相互关联关系分析
本文建立一个包含三者的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分别假设y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m表示第三产业比重,x表示城镇化率,利用Eviews6。0软件来实现相关数据计算。
3。2。1单位根检验
对于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样本期内均为平稳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3。2。2VAR模型的估计
分别估计VAR模型之后,根据AIC标准,我们选择模型滞后期为2。经过修正处理得:
3。2。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可知,首先,Y对自身响应时间的路径起伏较大,起初前一期Y的发展可以促进下一期Y的发展,但是当发展的到一定程度开始起到阻碍作用。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在第二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资本积累的特点,起初会促进后期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恶化。成本增加等原因,开始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创新。其次,Y对X与X对Y的响应函数反应路径基本相似,起初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并且以很高的速度发展,但是5年之后,即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二产业对城镇化起到持续稳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从第三产业的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来看,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到第五年之后才持续为正的增加。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冲击并不明显。
3。2。4VAR的方差分析
从图3可知,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时间路径不断增加,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在滞后10期后达到20百分号。由城镇化建设对第二产业的方差分解路径可知,城镇化的建设在前5年内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高速增加。当滞后5期就达到40百分号,并以此贡献度稳定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图3下面两个图可知,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能力在滞后20期以后才达到30百分号。而城镇化的建设对第三产业的贡献能力在滞后4期达到最大,而后开始逐渐降低。综上所述,我们获得的主要实证结论是:(1)山东省第二产业比较发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产业是推动城镇化改革的主要方式。(2)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产值比重不是很突出,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因此,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比于第二产业较弱。这些现实经济现象为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政策取向建议
当前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产业创新等经济发展战略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实施,山东省是否能在这关键时期制定出有效的配套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是十分必要的。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产业创新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适应性。目前中央政府强调的产业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高新技术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前者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后者主要强调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如信息产业。光电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量大。质弱。价廉的特点而言,若地方政府盲目的跟进国家政府主导政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城镇化没有合适的产业支撑,农村溢出劳动力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并且各种福利待遇不能与工作的性质配套,这样只能成为城市的流民,失去了生活机会和希望。其次,农民工既不能完全从农村和农业中退出来,也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身份得不到确认。这种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尴尬地位。最后,城镇化使农民成为两栖型社会人,被社会边缘化,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城镇化的失败。
因此,要保证城镇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产业创新。建立主题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增加产业价值链。随着主题产业集群规模逐渐加大,既避免了产业发展混乱,又可以使集群的经济贡献明显增加,产业间或产业内的关联性配套企业大量涌入,集群各主导产业的分工。协同作用增强。运行效应中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关联效应的作用凸显。通过产品的高附加值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首先,消除地区观念,以济南。青岛及淄博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形成中心城与卫星城相互带动,相互补充,以点带面的产业集群布局。充分吸收辐射区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就近就业。其次,以海尔。海信及潍柴动力等知名品牌,建立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工业园区,充分吸收各层次的劳动力。最后,加快莱芜。东营。济宁等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保持其强劲的后续动力,继续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第二,服务业是城镇化建设的后续动力。由以上分析得出,在山东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带动效应。服务业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既能满足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又可以吸纳低素质劳动者。并且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的需求量,尤其是低端服务业。因此,因地制宜,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对城镇化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第三产业属于生态环保型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小,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充分发挥青岛。威海。泰安。济南。济宁等旅游名城的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完善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和设施,为城镇化建设增添后续动力。
说明:文章内所有数据的计算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12。
山东省产业创新政策取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