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政策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6)06-0106-02
教育政策可以简要地定义为一个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是与教育成为国家事业和公共事业论文网紧密相联的。在近代国家出现之前,教育被看成是私事,因而不时兴教育政策。随着近代国家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国家的教育政策变得重要了。“〔1〕由此可见,教育政策乃是直接规约与指引教育发展的重要引导。
一、教育政策与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发展
(一)教育政策的拨乱反正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总政策指引下推进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这里的政策之正“,有正常、正确之义,而政策本身又寓含着一种求发展、求创新的意蕴。恢复高考这一教育政策的出台,为当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恢复高考之后,开始着手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层级体系。1980年2月,五届人大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部条例的颁行与实施对于促进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教育政策创新与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以体制改革为重心,并通过体制改革来促进教育发展的。1985年发布的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问题,而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在这一新政策精神的指引下,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开始有声有色地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与成效。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逐步形成了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的新格局,而且还改革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新体制。〔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其取得的突出进展与成效,与高等教育的政策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实现大众化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决定,它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与追求。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决定所具有的创新意义,决不囿于高等教育发展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新世纪国家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它指向的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特征
高等教育能得到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是与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分不开的。回顾几十年来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保持了连贯性
教育改革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教育改革政策科学化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1985年开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制定了周密的改革方案,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从区域性试点入手,逐步推动改革进程,保证了教育政策的衔接和改革步伐的渐进性,使高等教育改革得以稳步前进。
(二)教育政策的内容以体制改革为主线
教育改革是以思想观念的改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改革为关键的。因此,从制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起,党中央就明确指出教育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主,并在每一部文件中都详细规划了教育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的具体改革目标和措施,使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活动都在体制的规范下有序进行。
(三)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区域化为主,以局部带动整体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教育改革政策以东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线,逐步向西部推进,利用东部的人才和经验带动西部乃至全国的快速发展;其次,从教育提高经济增长点入手,逐步促进教育普及化、全球化、终身化,与世界教育并轨;最后,从改革教育观入手,改革教育制度体系、教育内容和方法,完成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
(四)教育政策的取向是教育的法制化、经营化、大众化
1。法制化。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这些文件不仅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规范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保证了高等学校充分行使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办学自主权。
2。经营化。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科技要面向经济“,高等教育要培养直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注重培养教育市场、就业市场,完善竞争机制,使高校与其他学校、企业联合,发挥高级知识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自我经营,提高知识和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3。社会化。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政府在1998年将实现大众化正式列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例如,教育部在1998年12月24日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接近15百分号。15百分号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主要标志,由此可见,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三、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与教育政策创新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政策创新的进一步需求
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正在沿着已经启动的实现大众化之路向前迈进,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对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变革与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扩招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变革
近年来,扩招的实践表明,扩招政策尽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与研究。例如,高校年招生规模怎样科学地确定;高校招生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怎样才能更趋于合理并保持合理的张力;高校现行的招生方式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等这一系列涉及招生政策的问题都有待更科学地解答。在以实现大众化谋求高等教育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招生与扩招政策需要适时调整、变革与更新。
2。高等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体制创新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已呈发展之势,但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政策界限不清或不明的困扰。我们既需要有更积极的支持性政策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又需要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严格遵循政策或法律的要求与规范。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办学体制的改革密切联系,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也要求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3。高等教育的质量政策需要深入研究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4〕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有促进质量的良好机制,需要有保障质量的良好政策。现实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切,高等教育的质量政策研究已成为当下教育政策研究的突出问题。
(二)促进高等教育政策创新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科学研究
一方面,教育研究工作者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应更重视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应把政策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另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特别是教育决策部门或决策者要强化对教育政策的研究意识,加强对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研究,促进决策者和学者进行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刻的对话“,这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坚持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的重大原则
目前教育中的不平等与不公平是客观事实,在很多时候都与规则不公平挂钩,有的还很严重。比如公办与民办学校的待遇差别,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民办教育在法律地位、资源配置、政策扶持方面都没有得到平等待遇,这样一来教育政策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教育政策尽快作出调整。因此,追求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的平等是教育政策无法回避的价值选择,也是教育政策的重大责任。
3。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对某些既有的政策进行反思,当发现某种政策已有些不合时宜“时,需要适时予以调整与变革。由于教育政策对于教育发展具有导引和保障作用,所以政策的制定或调整应该有适度的先行性与超前性。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加大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力度。
4。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评估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或修订,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政策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需要等问题就寓含着政策评估的必要与重要。同时,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状况、政策效益、政策的回应度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全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是实现高等教育政策创新的前提。
5。促进高等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化
高等教育政策的真实主体是全社会人民大众,决策者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因此有关高等教育的决策需要进一步民主化和科学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宏观政策确定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中层、微观政策建设需要特别加强,比如加强院校政策建设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院校政策建设需要高校广大教职工甚至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将使政策创新具有更坚实的民主基础。
高等教育政策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