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能流失的现状。成因与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智能流失现状
1。目前没有科技成果流失情况权威统计制度,但可以通过二个方面考察
(1)科技产出状况
2005年武汉市专利申请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市专利申请量2004年为4136件,在全国15个副论文网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六位,2005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6233件,比2004年的第六位下降一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44件,占申请总量的23。17百分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0百分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七位,比2004年下降两位(见表1)。另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评估,湖北工业自主创新力仅居全国第19位,创新支撑能力仅居第28位。显然,无论是专利申请量。还是自主创新能力,其现状与武汉市科技人才拥有量很不匹配。根据中国社会科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武汉的科技实力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市拥有包括部属。省属普通高校59所(数据截至2005年5月24日),科研机构800多个。在人才资源上,截至2005年底,武汉地区人才总量约为10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50名。按照常理,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智能“资源的地区,其科技产出在全国应该是具有对应地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智能外流了。
(2)科技成果流失现状
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刘晨晖教授说过:我省的科技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实甚至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电子工业为例,武汉市的电子工业产值原来居全国第6位,现在却降至第二十几位。电子工业这个最能显示技术进步的行业,如果不引进新技术成果,我们将有被淘汰的危险。“据有关专家调查,武大。华中科大。武理工大三所高校的科技成果80百分号以上流向沿海地区。如著名的胃药丽珠得乐“就是珠海市丽珠制药厂1990年以40万元价格从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购买的一种名为迪乐“的胃药专利;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李德仁的两项技术成果――三维数码城市技术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讯集成技术因缺乏10万元的启动资金,被深圳市科技局以500万元启动资金引入深圳,最终异地开花结果。
2。科技人员流失
有人用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来形容武汉近些年的人才流失状况。相关统计显示,1998年以来,湖北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流向江浙的至少有20万人,流向珠三角的甚至可能超过30万。仅武汉大学提供的数据就显示,1999年以来,该校毕业生约有60百分号流向珠三角和长三角。人才流失已使武汉的经济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留不住人才,自然就难以快速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不了,就业条件和待遇不够优厚,反过来又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二。引发武汉市智能流失的因素分析
1。科技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可以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模式至少应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政府。社会。企业都实实在在重视科技工作,尤其是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二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和要求增加;三是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生产技术优势和现实生产力。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导致以稳健为原则的银行不愿贷款;普通投资者又不敢承担高风险;而以公品投资为己任的政府资金又相对拮据,对商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介工作效率较低
根据武汉市科技局网站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武汉市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孵化场地8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931家,累计毕业企业420家。而同年各类科技孵化器只有23家,孵化面积68。6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14家,而累计毕业企业就已经达到400多家。由此可见,武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科技资源应用激励机制不健全
武汉是第三大科学教育基地,然而现行的人事。科技体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往往围绕着省级以上纵向课题“。评奖“而不是市场来进行,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计划项目,而对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较为轻视。高校或科研单位在核算工作量或科研编制。职称评审。提取科研管理费等方面政策性(人为)地降低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及其经费的含金量。因此,高校科技人员比较关心论文能否发表。能否通过鉴定。能否获奖,至于技术成果能否转化,则比较淡漠。
4。诸多因素驱赶“人才
导致人才外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武汉有以下几点:
(1)工资待遇因素
从2005年全国全年各城市人均收入调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武汉的人均工资(见表2)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海。江浙一带相比都有明显差距。因此,从事同样的工作,个人自然会寻求收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频频以高薪。优厚的福利待遇来武汉揽才,从而为人才的外流创造了条件。
(2)政府人才管理制度与措施相对滞后
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如组团到外省招聘。对到本地区求职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报销路费等等。如浙江建德市财政出资,由人事部门牵头建设人才公寓“,以优惠价格卖给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人才公寓“甚至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公寓租赁服务中心,不仅免去租房者找房东奔西走的劳顿,甚至符合租赁条件的租户每人每月还将获得200元的补贴。
(3)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影响了武汉的人才吸纳能力
民营企业一直是吸纳人才的重要主体,据统计,截至2005年,上海有民营企业32万户,深圳有15。2万户,也有8万多户。这些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中高级人才,而武汉市拥有私营企业仅7。13万户。武汉在民间资本利用不充分,加上国有企业实力有限,削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三。政策建议
1。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
从武汉市科技成果外流情况看,资金瓶颈是主因。从国外科技风险投资的情况看,对一项成果的资金投入,起步阶段是10百分号,创业阶段是40-50百分号,后期是40-50百分号。可以说,没有资金就没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产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措施,为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智能资源开发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提供市场信息。扶持科技成果鉴定及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市场方面有所作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开辟畅通的渠道。政府的人事部门可以借鉴其他省市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坐机关“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库,为人才流动提供指导。对于引进人才,则与用人单位相配合,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如协助解决居住。户口调动。子女入学以及配偶工作等问题。
3。加快武汉经济圈的建设,增强武汉的人才吸纳能力
武汉的交通发达,可以利用畅通的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县市地区的联络,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同时以利益为纽带,鼓励资源共享,实现跨区域合作,与其他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动发展。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增强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
武汉智能流失的现状。成因与政策建议